序《袖珍写本道光指谱》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机缘,我多次南下泉州,多次感受泉州南音的魅力。2003年初秋,我还应约为《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与《清刻本文焕堂指谱》两部南音典籍写了篇小序。我在文中说过:“音乐是时间艺术,是即现即逝、随生随灭的;看不见、抓不着、留不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什么办法呢?古人没有精确的记谱法,更没有录音机……”,然而,“直听到了泉州南音,我才敢下这样的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

了解更多...


“唐宋渊源大可寻”——《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序

  过去,我曾经慨叹:“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民族音乐’中的绝大部分,为什么和我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其他古典艺术中所感受到的意境那么格格不入?常常,当琵琶的轮指像机关枪的子弹一样扫向无辜的听众;当二胡的弓子如‘白驹过隙’般在两根弦间奔突;当竹笛和唢呐在舞台上扬起田径场上的口号,比赛谁‘更快、更高、更强’;当我们像西洋管弦乐队一样庞大的民族乐队得意扬扬地奏起《拉克齐进行曲》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老祖宗在皱眉头:这是我们的‘华夏正声’吗?”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听到与我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的声音。    
......

了解更多...


珍贵的历史记忆——略说《泉州弦管史话》

  2009年9月30日,我国申报的南音和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人欢欣,举世嘱目。10月12日,我应邀到泉州市出席“泉州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祝大会”。大会期间,收到郑国权编著的《泉州弦管史话》,回京后在翻阅中不禁勾起我对泉州市政府和文化界人士在八年“申报”过程中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    
......

了解更多...


话说“弋阳腔”

声腔的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多次的研讨会中,曾有几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甚至脸红耳赤。争论中,曾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只有“三大声腔(弋阳、海盐、余姚)”或“四大声腔(以后加上昆山)”,尤其是“弋阳腔”,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而且于史有据。有本古籍于明嘉靖(1599)刊行的《南词叙录》称:“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其中的“闽、广”,指的当然是福建、广东。白纸黑字,直指福建用的就是弋阳腔。福建的与会者,对此自然不能苟同。来自省会及各地区的学者认为,戏曲声腔历来是由当地的方言形成的:    
......

了解更多...


昆曲与泉州南音的唱腔艺术比较

  昆曲是明朝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种声腔艺术。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崑山顾坚等人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寓居江苏太仓南码头后,足不下楼十年,置身在五声音阶构筑的南曲天地里,从事南曲研究和改革。他对崑山腔进行大胆的改造,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等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声腔艺术,广受当时士大夫和群众的欢迎。在上层社会几乎成为一种习俗,一种生活等级的标志,多以演唱昆曲为自娱和待客。从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之间,昆曲在中国制造长达200余年的社会性痴迷。这是一种人为改造出来的声腔艺术,即我国第一批进入联合国非遗保护名录的昆曲。    
......

了解更多...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

(点击阅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

了解更多...

南音洞箫与南、北洞箫及玉屏箫的考述

  泉州南音洞箫,曾名尺八,与唐尺八是同一规制。几年前,我曾得到一支泉州吴友顺所制的“丝竹”款南音洞箫。该洞箫以一对“凤眼”作为此箫的出音孔,其有效长度:从风嘴(V形吹口)至出音孔,为51.8厘米;上端的内直径1.9厘米、下端的外直径4.2厘米,箫身的总长度是59厘米,中空、半封底(底中有小孔),十目九节。以五音工乂谱的五空管“工”音(今简谱C调的d音、即2 re)为筒音。适用于五音工乂谱的演奏。    
......

了解更多...


泉州弦管工乂谱与古乐工尺谱考述

  工尺谱是我国古代音乐特有的记谱形式,在唐代时期,就出现了由原始工尺谱记谱的“乐谱”——《秦王破阵乐》(由唐朝传至日本)。明清时代的《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昆曲粹存》、《遏云阁曲谱》、《粟庐曲谱》等戏剧名曲都是以工尺谱记谱的形式记载并留存于世。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就是以工尺谱的记谱形式流传下来的。    
......

了解更多...


《中国音乐词典》2016年增订版——“福建南曲”修订为“泉州弦管”

  泉州弦管 民间传统乐种。又称“南音”“泉州南音”,亦称“南曲”“南乐”“南管”“福建南音”等。1952年泉州弦友组成社团,取名“泉州南音研究社”,始称“弦管”为“南音”。晋代至南宋间,大批移民将中原文化带到泉州等地。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保留着人身鸟翼的飞天乐伎十二尊,木雕五彩的迦陵频伽歌舞伎双手捧拍板,横抱琵琶,吹尺八(洞箫),拉着二弦(奚琴)等弦管乐器的造型。明末清初周亮工著《书影》提到唐高宗时的道书钧天乐部时称:    
......

了解更多...


弦管古乐是泉腔戏曲的曲库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在区域不大的老城区中,竟然拥有弦管(亦称南曲,今称南音)和梨园戏、傀儡戏、高甲戏、打城戏等五种优秀传统文化。21世纪以来,它们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分别归于“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类别中。而列为传统音乐的南音,经泉州市人民政府的努力申报,终于在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五项活态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语言载体是泉腔闽南方言。因此,普通观众听曲或看戏,往往难以区分它们各自的特征。尤其是南音所唱的一些曲目,与梨园戏舞台呈现的唱段有许多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地方。因而泉州弦管与梨园戏等是姐妹艺术,还是母子关系,如果是母子关系,谁是母,谁是子?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 文章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的《戏曲研究》第116辑 *

(点击阅读:弦管古乐是泉腔戏曲的曲库)

了解更多...

学术丨向云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全球化更加深度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和现代性进程也与日俱深。民间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转换,进入人类文化遗产的天地,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观念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出全民性接受全球化事实并汇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行动,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非遗保护的独特智慧与经验。在破解非遗主客体身份纠缠的哲学悖论时,中国找到了打开难题的钥匙    
......

(点击阅读:学术丨向云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了解更多...

当代南音传承特点分析

  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总体来说,可以以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为界,分为两大历程。1949年以前,为传统的民间自然传承时期。人们学习、欣赏南音纯粹出于个人喜好,为个体行为,少有外在的、官方的力量对之进行干预。1949年之后,为官方介入的当代传承时期。官方力量对南音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南音当代传承的最主要特点。其中虽然也有“破四旧”、“文革”等产生的消极影响,但更多的是扶持和助力。由于官方力量的介入,原本已处于传承窘境的泉州南音,在短短的70年间,由一个自生自灭、后继乏人的民间乐种,变成备受瞩目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泉州有关政府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难得的是,早在联合国提出非遗概念及相关保护举措之前,泉州地方各级政府就已在南音的保护、传承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    
......

(点击阅读:当代南音传承特点分析)

了解更多...

关于广府南音与地水南音

  【编者按】近来网中有篇介绍广府南音的文章,指出“广府南音,产生于清朝乾嘉年间的广州珠江花舫妓寨。”其中的“地水南音是广府南音的一个派别,专指街头卖唱的盲人演唱的南音。”文章最后说这种民间音乐是“关于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重要的口传文学史。唯愿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南音的传承与学研当中。”

  鉴于晋唐古乐泉州弦管于1952年三家弦管馆阁组成一个研究社,缘于不知道周代有南音、其后又有吴歌南音、楚调南音,更不知有广府南音,而且“到了乾隆晚期广州帮、扬州帮和潮汕帮三足鼎立,各显神通。”以致还订名为“泉州南音研究社”,造成“南音”的重名,为欣赏者和研究者带来不便,故另拟题转引上述文章于下,以供参考。    
......

了解更多...


生动活泼的《客鸟叫》

  《明刊三种•满天春》中,有一首名为《客鸟叫》的古曲。客鸟,是泉州人对喜鹊的爱称,可见由来久远。这首无名氏的曲词,只用80多个汉字,描写了一个少妇在客鸟叫声中,终于盼来“官人”时喜从天降、欢欣雀跃的神态,活灵活现,如见其人。

  当年在编校曲谱时,编者曾想这首曲要是有人能唱出来,肯定是很生动感人的。可惜这部四百多年前的坊间刊本,只刻曲词,不附工㐅谱字、指法和撩拍符号。尽管有【宜春令】这个古老的曲牌,但要还原其旋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传唱更是不可能的。其后,编者在为《泉州弦管名曲续编》选择曲目时,却意外地在台湾张再兴先生编的《南管名曲选集》中发现了一首《薰风南来》的曲谱,一读下去竟然是    
......

了解更多...


田 青|“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音乐吗?

  本文是根据田青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系列讲座第十一期(2017年4月12日下午)的现场讲座记录整理而成。讲座阐释了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并由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处境引发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

点击阅读:田 青|“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音乐吗?

了解更多...



目录

书籍出版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新闻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