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生于明代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陶榖赠词》(此图典藏于台北故宫之中)是唐伯虎画于明弘治年间的作品(不迟于1505年)。此图描写的是北宋初年陶穀出使南唐的历史故事:陶穀出使弱国,态度傲慢,南唐主遂令名妓秦蒻兰以色诱之,两人尽一夕之欢,陶穀填“风光好”词赠给秦蒻兰留念。唐伯虎以芭蕉、奇石与屏风,围囿二人的天地。画中翘脚弹奏琵琶的女子就是秦蒻兰。男女二人间,烛影摇红,与题识中的“一宿因缘逆旅中”互相呼应。依笔墨风格考证,此幅画图应创作于明代的中期。
......
2016年8月初,我因赴晋江萧下村访问“十番”,顺道惠东小岞岛做客三天,期间听了两回南音曲唱。一次因访净峰镇熊厝庄氏祖祠,恰逢厅堂右侧有馆阁活动,六、七位中青年女性,正随着老师(徛馆先生)“念嘴”。只见一人多高的谱架上,夹挂着一沓未经裁剪的全纸抄写的乐谱,第一页是南音“曲”部分的“岭路斜崎”,后面半露标题的则是“谱”部分的“起手板”。聊天中得知,这里的馆阁活动频繁,她们都是嫁来的媳妇,家务闲暇时来“敕桃”(玩)。另外一次就在我们下榻的酒店,有小岞南音社的弦友聚会。意外的是,当晚的“曲脚”是位男性,身材高大威猛,像极了关西大汉,手中的红牙拍板竟如铁绰板。伊,甫一开口即顿挫分明,与印象中曲唱的温柔敦厚截然不同,俨然以“字正腔方”取代了“腔圆”。彼时彼刻,以往南音的听觉经验被刷新,何况事后唱曲的李先生还笑呵呵地告诉我,“拳头、烧酒、曲”是这里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宝”。一时间,在南方田野中不断听闻“过去”的宗族大户在祖屋两侧建有一文(书、曲馆)一武(拳馆)两座楼,以供本族子弟学习成长的说法,猛然就落到实处。这是生活中的南音,而非表演中的南音。于我而言,如此乡间生活中群聚“敕桃”的南音风格,又在“御前清客”和“幽雅委婉”的感觉之外,打开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面向。如同泉州可被名为“刺桐”“鲤城”和“温陵”而有的不同内涵。
......
目前学术界所习称的泉州南音或南管,以及其它林林总总的名称,1980年代之前的台湾、或1949年前的泉厦地区,局内人多称以弦管,如“敕桃弦管”,自称“弦管人”,彼此互称以“弦友”。《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经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披露后,该乐种活传统名称更获得历史文献的证据。因此,今日我们对该乐种的传统如仍要与历史传统有所联系,将它称以“弦管”,似乎是较妥当的选择。
......
早晨欣赏泉州南音网传来的泉州南音乐团名师传授学生演练名谱《走马》,本人便身体力行,经二天偷闲复习,练了一下这首名谱中的技术难度较大的段落。特此顺便浅论一下四大名谱的演奏方法。
《走马》
1、开始首节,甲“士”空,“才”(撩指)“思”空,愚建议:“思、士”二空,同时弹奏,迫出马蹄踏踏,蹄声响亮。
A)子线“扌”(指),三线士空同时撚指或急连落指。
......
点击阅读:浅释泉州弦管四大名谱的重点弹法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机缘,我多次南下泉州,多次感受泉州南音的魅力。2003年初秋,我还应约为《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与《清刻本文焕堂指谱》两部南音典籍写了篇小序。我在文中说过:“音乐是时间艺术,是即现即逝、随生随灭的;看不见、抓不着、留不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什么办法呢?古人没有精确的记谱法,更没有录音机……”,然而,“直听到了泉州南音,我才敢下这样的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
过去,我曾经慨叹:“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民族音乐’中的绝大部分,为什么和我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其他古典艺术中所感受到的意境那么格格不入?常常,当琵琶的轮指像机关枪的子弹一样扫向无辜的听众;当二胡的弓子如‘白驹过隙’般在两根弦间奔突;当竹笛和唢呐在舞台上扬起田径场上的口号,比赛谁‘更快、更高、更强’;当我们像西洋管弦乐队一样庞大的民族乐队得意扬扬地奏起《拉克齐进行曲》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老祖宗在皱眉头:这是我们的‘华夏正声’吗?”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听到与我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的声音。
......
2009年9月30日,我国申报的南音和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人欢欣,举世嘱目。10月12日,我应邀到泉州市出席“泉州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祝大会”。大会期间,收到郑国权编著的《泉州弦管史话》,回京后在翻阅中不禁勾起我对泉州市政府和文化界人士在八年“申报”过程中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
......
昆曲是明朝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种声腔艺术。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崑山顾坚等人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寓居江苏太仓南码头后,足不下楼十年,置身在五声音阶构筑的南曲天地里,从事南曲研究和改革。他对崑山腔进行大胆的改造,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等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声腔艺术,广受当时士大夫和群众的欢迎。在上层社会几乎成为一种习俗,一种生活等级的标志,多以演唱昆曲为自娱和待客。从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之间,昆曲在中国制造长达200余年的社会性痴迷。这是一种人为改造出来的声腔艺术,即我国第一批进入联合国非遗保护名录的昆曲。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
(点击阅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泉州南音洞箫,曾名尺八,与唐尺八是同一规制。几年前,我曾得到一支泉州吴友顺所制的“丝竹”款南音洞箫。该洞箫以一对“凤眼”作为此箫的出音孔,其有效长度:从风嘴(V形吹口)至出音孔,为51.8厘米;上端的内直径1.9厘米、下端的外直径4.2厘米,箫身的总长度是59厘米,中空、半封底(底中有小孔),十目九节。以五音工乂谱的五空管“工”音(今简谱C调的d音、即2 re)为筒音。适用于五音工乂谱的演奏。
......
工尺谱是我国古代音乐特有的记谱形式,在唐代时期,就出现了由原始工尺谱记谱的“乐谱”——《秦王破阵乐》(由唐朝传至日本)。明清时代的《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昆曲粹存》、《遏云阁曲谱》、《粟庐曲谱》等戏剧名曲都是以工尺谱记谱的形式记载并留存于世。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就是以工尺谱的记谱形式流传下来的。
......
泉州弦管 民间传统乐种。又称“南音”“泉州南音”,亦称“南曲”“南乐”“南管”“福建南音”等。1952年泉州弦友组成社团,取名“泉州南音研究社”,始称“弦管”为“南音”。晋代至南宋间,大批移民将中原文化带到泉州等地。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保留着人身鸟翼的飞天乐伎十二尊,木雕五彩的迦陵频伽歌舞伎双手捧拍板,横抱琵琶,吹尺八(洞箫),拉着二弦(奚琴)等弦管乐器的造型。明末清初周亮工著《书影》提到唐高宗时的道书钧天乐部时称:
......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在区域不大的老城区中,竟然拥有弦管(亦称南曲,今称南音)和梨园戏、傀儡戏、高甲戏、打城戏等五种优秀传统文化。21世纪以来,它们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分别归于“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类别中。而列为传统音乐的南音,经泉州市人民政府的努力申报,终于在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五项活态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语言载体是泉腔闽南方言。因此,普通观众听曲或看戏,往往难以区分它们各自的特征。尤其是南音所唱的一些曲目,与梨园戏舞台呈现的唱段有许多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地方。因而泉州弦管与梨园戏等是姐妹艺术,还是母子关系,如果是母子关系,谁是母,谁是子?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 文章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的《戏曲研究》第116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