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弦管古曲选集》目录编排的探讨

  国家级南音传承人苏统谋先生在主持编校《弦管指谱大全》之后,又主持编校了《弦管古曲选集》,从2003年起至2012年,历时10年,乃告完成。这两部鸿篇巨制的问世,对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泉州南音的保护和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编校《弦管古曲选集》(以下简称《选集》)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难题是:面对数以千首的散曲资料该如何分类,如何排序呢?也就是说,《选集》这部书的目录该如何编排,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

点击阅读:关于《弦管古曲选集》目录编排的探讨

了解更多...

一部沉重的书

  本文原载于2000年初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合编的《南音名曲选》(全书在本网站的南音书库,可下载),该书结束了弦管曲谱刻蜡版油印的历史,开创了用电脑精确排版印刷的新阶段。文章介绍了出版的背景和历程,内含吴世忠老师写的前言部分。    
......

点击阅读:一部沉重的书

了解更多...

为了共同的南音事业

  本文原载于2000年初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合编的《南音名曲选》(全书在本网站的南音书库,可下载),该书结束了弦管曲谱刻蜡版油印的历史,开创了用电脑精确排版印刷的新阶段。文章介绍了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思考,以及得到的各方面支持和帮助。     
......

点击阅读:为了共同的南音事业

了解更多...

陈三住在“含晖轩”

弦管界唱《陈三五娘》爱情故事的曲目很多,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阿娘差遣》 “ 长潮阳春 倍思管 三撩拍 ”,为多位名家所选唱。如杨翠娥、杨双英、苏统谋等。甚至丁世彬生前还在台湾也选用此曲传授学生。以上诸位所唱的音频及曲谱,全部在“泉州南音网”中的〔即点即唱〕专栏之中。对于此曲的来源,多数人可能会异口同声说是来自梨园戏的《陈三五娘》。    
......

了解更多...


校读《文焕堂指谱》之管见

  《文焕堂指谱》(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为目前所见,仅次于《袖珍写本道光指谱》(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之南管音乐早期的出版本。目前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解读之相关文章,本文从《文焕堂指谱》的浏览,透过笔者在台湾的南管多年学习经验、田野调查访谈、各地抄本阅读比对、各式工尺谱教学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几个问题与看法,请读者指教!     
......

点击阅读:校读《文焕堂指谱》之管见

了解更多...

《泉南指谱重编》百年得失考

清末民初,厦门集安堂的弦友林鸿(1862—1943,字霁秋)先生,费多年之功,编写成一部六卷本的《泉南指谱重编》书稿(以下简称《重编》),1912年,交由上海文瑞楼书庄用石版代刷,于1922年公开发行。这在弦管(即南音)史料的建构上,无疑是一件大事,堪称是开山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然而,由于相关史料的陆续发现,《重编》中的许多不当“重编”及谬误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发现并提出。笔者由于工作之便,数十年来搜集整理出版了大量史料,有感于《重编》在社会上流传渐广,其中的讹误也是一传再传,遂产生订正的想法。

需要指出的是,《重编》虽有不当之处,但其在弦管发展的百年历史中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不可以偏概全,因其有过便否认其功。因此,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客观地总结其功,纠其过,以期对读者有所助益。    
......

了解更多...


打击乐器“四块”初探

“四块”,又称“四宝”,是福建南音中最具特色的小型打击乐器。笔者一直认为它独一无二,然而,近几年的两次团队田野考察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第一次是2018年11月2日,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首期邀访学者之一,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文化馆考察秦安老调,见到与南音“四块”高度相似的“四页瓦”。早期秦安老调文场仅用三弦,武场加上四页瓦和碰铃,后来逐渐加入其他乐器。南音也用三弦、四块和碰铃,完全囊括传统秦安老调所用乐器。第二次是2021年7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黄河流域音乐考古研究课题组”赴山西河曲考察民歌、二人台。二人台乐队所用四块瓦演奏技法丰富,特别引人注目,笔者一度以为是借鉴南音四块而来,然而乐队成员肯定地说他们所用四块瓦自古有之。于是,笔者开始搜索有关四页瓦的信息,试图搞清其与南音四宝是否有关联,没想到资料越找越多,越梳理越觉错综复杂。

目前,笔者初步掌握了使用这类乐器的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流布地域及演奏技法等。不同地方称呼不太一样,有四宝、四块、四页瓦、四片瓦、手玉子、御子板等,为了方便陈述,下文笔者将以“四块”统称这类乐器。    
......

了解更多...


汉字繁体改简古已有之

【编者按】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但有的人士认为繁体的汉字是“正字”,言下之意,非繁体的汉字便是相反的“不正经”的汉字。这无疑是天大的误解。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先后校订出版的明嘉靖(1566)的《荔镜记》、明万历(1604)的《明刊三种》等古刊本,其中的简体字以及超前简体字约占百分三十以上,便是“由来已久”的铁证。为明辨是非,特将笔者2006年发表于《光明日报》一篇短文重刊于此,以供参考。    
......

了解更多...


《望明月》唱腔浅淡

首开:开曲先声夺人,重要的曲前“撚指”务求圆结,引领歌者。

接唱曲词“望明月”。演唱演奏时:“望”字唱曲之先重“撚指”,“明”字唱前抢“撚指”,“月”字唱前也要抢“撚指”,三撚指。    
......

了解更多...


中国最古老的乐种——南音

  你知道什么叫“乐种”吗?敦煌壁画里的“燕乐”今天还在吗?谁说只有日本还有尺八和横抱琵琶?琵琶大师刘德海为什么喊出“南音万岁”的口号?”

盛唐燕乐及其在日本的遗声

  我们的先辈不但创造发明了众多表现力丰富、各具特色的独奏乐器,还传承并创造了众多传统深厚、丰富多彩的乐队演奏形式,我们把这些各具特色、有一定的组织体系和典型性的音乐形态架构及有严格传承的传统演奏形式称为“乐种”。从古代到现代,乐种的概念在不断变化。    
......

了解更多...


从唐伯虎的《陶毂赠词》图看南音琵琶的造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生于明代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陶榖赠词》(此图典藏于台北故宫之中)是唐伯虎画于明弘治年间的作品(不迟于1505年)。此图描写的是北宋初年陶穀出使南唐的历史故事:陶穀出使弱国,态度傲慢,南唐主遂令名妓秦蒻兰以色诱之,两人尽一夕之欢,陶穀填“风光好”词赠给秦蒻兰留念。唐伯虎以芭蕉、奇石与屏风,围囿二人的天地。画中翘脚弹奏琵琶的女子就是秦蒻兰。男女二人间,烛影摇红,与题识中的“一宿因缘逆旅中”互相呼应。依笔墨风格考证,此幅画图应创作于明代的中期。    
......

了解更多...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敕桃弦管——对南音人的一次集体礼赞

  2016年8月初,我因赴晋江萧下村访问“十番”,顺道惠东小岞岛做客三天,期间听了两回南音曲唱。一次因访净峰镇熊厝庄氏祖祠,恰逢厅堂右侧有馆阁活动,六、七位中青年女性,正随着老师(徛馆先生)“念嘴”。只见一人多高的谱架上,夹挂着一沓未经裁剪的全纸抄写的乐谱,第一页是南音“曲”部分的“岭路斜崎”,后面半露标题的则是“谱”部分的“起手板”。聊天中得知,这里的馆阁活动频繁,她们都是嫁来的媳妇,家务闲暇时来“敕桃”(玩)。另外一次就在我们下榻的酒店,有小岞南音社的弦友聚会。意外的是,当晚的“曲脚”是位男性,身材高大威猛,像极了关西大汉,手中的红牙拍板竟如铁绰板。伊,甫一开口即顿挫分明,与印象中曲唱的温柔敦厚截然不同,俨然以“字正腔方”取代了“腔圆”。彼时彼刻,以往南音的听觉经验被刷新,何况事后唱曲的李先生还笑呵呵地告诉我,“拳头、烧酒、曲”是这里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宝”。一时间,在南方田野中不断听闻“过去”的宗族大户在祖屋两侧建有一文(书、曲馆)一武(拳馆)两座楼,以供本族子弟学习成长的说法,猛然就落到实处。这是生活中的南音,而非表演中的南音。于我而言,如此乡间生活中群聚“敕桃”的南音风格,又在“御前清客”和“幽雅委婉”的感觉之外,打开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面向。如同泉州可被名为“刺桐”“鲤城”和“温陵”而有的不同内涵。    
......

了解更多...


序《袖珍写本道光指谱》

  目前学术界所习称的泉州南音或南管,以及其它林林总总的名称,1980年代之前的台湾、或1949年前的泉厦地区,局内人多称以弦管,如“敕桃弦管”,自称“弦管人”,彼此互称以“弦友”。《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经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披露后,该乐种活传统名称更获得历史文献的证据。因此,今日我们对该乐种的传统如仍要与历史传统有所联系,将它称以“弦管”,似乎是较妥当的选择。    
......

了解更多...


浅释泉州弦管四大名谱的重点弹法

  早晨欣赏泉州南音网传来的泉州南音乐团名师传授学生演练名谱《走马》,本人便身体力行,经二天偷闲复习,练了一下这首名谱中的技术难度较大的段落。特此顺便浅论一下四大名谱的演奏方法。

《走马》

  1、开始首节,甲“士”空,“才”(撩指)“思”空,愚建议:“思、士”二空,同时弹奏,迫出马蹄踏踏,蹄声响亮。

  A)子线“扌”(指),三线士空同时撚指或急连落指。    
......

点击阅读:浅释泉州弦管四大名谱的重点弹法

了解更多...

华清宫里打撩声

泉州弦管古乐,之所以被音乐史家称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缘于它具有“化石”性质的古老,而且又能“活”下来,自然就非同凡响。那么,弦管古乐这种“化石”活在哪里呢?从“中国南音学会”1985年在泉州成立以来,多位海内外学者的论述中可以认知,弦管中传世的古籍、古谱、乐曲、乐器等等,都可以从中找出某些具体事例来溯本追源,即在“传统是一条河流”中,从它的下流逆向找到它的上流。这里单举一个事例,如以表示乐曲长度的“撩拍”,如七撩拍、三撩拍、一撩拍等,    
......

了解更多...




目录

书籍出版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新闻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