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又称弦管、南管,以乐器来指代一个乐种的名称,点明了南音是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的乐种,也说明了丝竹管弦这些乐器在整个南音表演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
南音由琵琶、洞箫、三弦、二弦、拍板、嗳仔和品箫(曲笛)组成主要的七件主奏乐器,其中有四件与《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乐器相同,而且其中如琵琶、洞箫、拍板等乐器的形制和演奏方法都与图中所载高度相似。除了这七件主奏乐器外,还有一些小打击乐器如四宝、响盏、碰铃、小叫(小锣)、铎(小木鱼)等。其中琵琶、尺八( 洞箫)、小三弦、二弦构成南音最重要的上四管乐制。
......
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泉州市有种古老的传统音乐,原称弦管,今又称南音。现存的“指、谱、曲”三大类,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共有五六千首,世代传承千年以上。其原始载体一是手抄曲谱,再是口传身授。及至清咸丰年间(1857)才有一本唯一的木刻本《文焕堂指谱》和民初的石版印刷的《泉南指谱重编》出版,印量不多。其后印刷业进入铅印时期,缘于没有那种复杂的字模,不能承印,所以只能刻蜡版油印,大大影响了人们使用和读懂这种古谱,更限制了它的广泛的传承。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各行各业无不热烈响应,新生事物大量涌现,传统文化逐步复苏。人们期待对弦管“声谱同步”:泉州南音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古乐也应得到新的认识并加以抢救保护与改革创新。
......
福建省泉州市有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由于它太过于古老,又未见历代的官方和史书对它有过命名或载录,更缺少有人对其历史渊源的研究。因而在民间就有因时因地的随意称呼,至少有南曲、南音、南乐、弦管、南管、郎君乐、御前清曲等等之名。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接着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这种古乐大有振兴之势,也引起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发表大批很精辟的论著,也有一些有违历史脱离现实的意见。笔者虽所知有限,但与工作有关,所以很想呼吁为其正名并回复某些有违史实的“意见”。
......
“传统是一条河流”,我们可以在黄河的入海口觅到来自源头的活水,追根溯源,不忘来时路。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田青先生在“两岸名家论南音”文化论坛上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
摘 要: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行的《荔镜记》是由广东潮州和福建泉州两本不同声腔、不同方言写本合编的戏文,其刊本在国内无存,却为英、日的大学图书馆各保存一部孤本。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于1985年成立后,先后从海外、中国台湾地区和泉州获得明嘉靖《荔镜记》、万历潮本《荔枝记》以及清顺治、道光、光绪年间刊行的三本泉本《荔枝记》的副本,并一一校订,连同书影,再加上梨园戏艺师口述的《陈三》和20世纪50年代加工提高而获奖的《陈三五娘》剧本,分别合编为《泉州传统戏曲丛书》《明万历荔枝记校读》《荔镜记荔枝记四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笔者从新发现的《荔镜记》潮州写本底本残页,追本溯源,力求澄清版本归属和学术界对《荔镜记》的某些偏颇研判,进一步揭示传统戏曲在传承发展中的曲折历程。
......
国家级南音传承人苏统谋先生在主持编校《弦管指谱大全》之后,又主持编校了《弦管古曲选集》,从2003年起至2012年,历时10年,乃告完成。这两部鸿篇巨制的问世,对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泉州南音的保护和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编校《弦管古曲选集》(以下简称《选集》)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难题是:面对数以千首的散曲资料该如何分类,如何排序呢?也就是说,《选集》这部书的目录该如何编排,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
本文原载于2000年初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合编的《南音名曲选》(全书在本网站的南音书库,可下载),该书结束了弦管曲谱刻蜡版油印的历史,开创了用电脑精确排版印刷的新阶段。文章介绍了出版的背景和历程,内含吴世忠老师写的前言部分。
......
本文原载于2000年初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合编的《南音名曲选》(全书在本网站的南音书库,可下载),该书结束了弦管曲谱刻蜡版油印的历史,开创了用电脑精确排版印刷的新阶段。文章介绍了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思考,以及得到的各方面支持和帮助。
......
《文焕堂指谱》(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为目前所见,仅次于《袖珍写本道光指谱》(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之南管音乐早期的出版本。目前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解读之相关文章,本文从《文焕堂指谱》的浏览,透过笔者在台湾的南管多年学习经验、田野调查访谈、各地抄本阅读比对、各式工尺谱教学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几个问题与看法,请读者指教!
......
清末民初,厦门集安堂的弦友林鸿(1862—1943,字霁秋)先生,费多年之功,编写成一部六卷本的《泉南指谱重编》书稿(以下简称《重编》),1912年,交由上海文瑞楼书庄用石版代刷,于1922年公开发行。这在弦管(即南音)史料的建构上,无疑是一件大事,堪称是开山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然而,由于相关史料的陆续发现,《重编》中的许多不当“重编”及谬误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发现并提出。笔者由于工作之便,数十年来搜集整理出版了大量史料,有感于《重编》在社会上流传渐广,其中的讹误也是一传再传,遂产生订正的想法。
需要指出的是,《重编》虽有不当之处,但其在弦管发展的百年历史中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不可以偏概全,因其有过便否认其功。因此,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客观地总结其功,纠其过,以期对读者有所助益。
......
“四块”,又称“四宝”,是福建南音中最具特色的小型打击乐器。笔者一直认为它独一无二,然而,近几年的两次团队田野考察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第一次是2018年11月2日,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首期邀访学者之一,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文化馆考察秦安老调,见到与南音“四块”高度相似的“四页瓦”。早期秦安老调文场仅用三弦,武场加上四页瓦和碰铃,后来逐渐加入其他乐器。南音也用三弦、四块和碰铃,完全囊括传统秦安老调所用乐器。第二次是2021年7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黄河流域音乐考古研究课题组”赴山西河曲考察民歌、二人台。二人台乐队所用四块瓦演奏技法丰富,特别引人注目,笔者一度以为是借鉴南音四块而来,然而乐队成员肯定地说他们所用四块瓦自古有之。于是,笔者开始搜索有关四页瓦的信息,试图搞清其与南音四宝是否有关联,没想到资料越找越多,越梳理越觉错综复杂。
目前,笔者初步掌握了使用这类乐器的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流布地域及演奏技法等。不同地方称呼不太一样,有四宝、四块、四页瓦、四片瓦、手玉子、御子板等,为了方便陈述,下文笔者将以“四块”统称这类乐器。
......
【编者按】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但有的人士认为繁体的汉字是“正字”,言下之意,非繁体的汉字便是相反的“不正经”的汉字。这无疑是天大的误解。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先后校订出版的明嘉靖(1566)的《荔镜记》、明万历(1604)的《明刊三种》等古刊本,其中的简体字以及超前简体字约占百分三十以上,便是“由来已久”的铁证。为明辨是非,特将笔者2006年发表于《光明日报》一篇短文重刊于此,以供参考。
......
你知道什么叫“乐种”吗?敦煌壁画里的“燕乐”今天还在吗?谁说只有日本还有尺八和横抱琵琶?琵琶大师刘德海为什么喊出“南音万岁”的口号?”
盛唐燕乐及其在日本的遗声
我们的先辈不但创造发明了众多表现力丰富、各具特色的独奏乐器,还传承并创造了众多传统深厚、丰富多彩的乐队演奏形式,我们把这些各具特色、有一定的组织体系和典型性的音乐形态架构及有严格传承的传统演奏形式称为“乐种”。从古代到现代,乐种的概念在不断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