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大事记
                                           (陈思萱 摄)

3

十二月

南音列入国家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通过,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泉州南音(原称弦管),已于2006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早在2002年6月启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先后经历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通过,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证书颁给泉州市,现存于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窒(附图于下)

  译文如下:

  政府间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委员会已在中国的提案后,将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1作名录中。

  附文:

  在这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的名录有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见度以及意识其重要性,并且进而鼓励关于多样文化间的对话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南音” 的描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举行各成员国会议,讨论各国提出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其经办机构根据的申报文字和音像资料写出一个个“推荐信”,由全体讨论投票通过。那么,通过“推荐信”,我们便可知道联合国附属机构对“南音”的描述。大意是

  中国已经提名“南音”,希望其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是一种音乐表演艺术,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即闽南地区人民文化的核心,也是海外众多闽南华人的文化核心。这种缓慢、简单、优雅的旋律,是由一些特色乐器演奏出来的,比如称为“洞箫”的笛子,一种称为“琵琶”的横抱演奏的曲颈琴,以及其他更为常见的管乐,弦乐及打击乐。在“南音”的三个组成部分当中,第一部分是纯粹的器乐演奏,第二部分包含歌词,第三部分是由合奏伴奏的歌谣,且用泉州方言演唱,或由边演奏响板的人独唱,或由一组四人轮流演唱。丰富的保留曲目及乐谱保存了古代民乐及诗歌,也影响了戏剧、木偶剧和其他传统表演艺术。“南音”深深地扎根于闽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南音”在春秋两季的典礼上演奏,以表达对音乐之神孟昶的敬仰,也在婚礼、葬礼、节庆时在院子、集市和街头巷尾演奏。对于全中国和整个东南亚的闽南人而言,南音是故乡之音。

  从提供的信息看,现决定,南音符合列入代表作名录的标准,具体如下:

  1. 南音,一种集演唱和乐器演奏为一体的表演艺术,经由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得到当地人的创新,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感知,象征着他们的同一性和连续性。

  2.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相关的从业者和团体中引起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并增强对文化多元化,人类创造性及跨文化对话的尊重。

  3. 提名描述了各种实用的保护措施,体现了相关国家和社会团体的承诺。

  4. 该提名文件是由有关的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准备并随同相关社会团体的同意书一同上交的。

  5. 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管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