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尧先生(1898—1993)生于福建永春县洋上村,幼年家境困苦,四岁失怙,由祖母抚育成人。十四岁时方得入学。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1920年东渡日本,于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又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钻研战术。返国后服务军旅,1946年以中将退伍,1950年辗转到台湾,经营药材生意,余暇则读书、作诗、作画、写字自娱。他从56 岁开始作画,是自修成功的画家、书法家及诗人。当年在日本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南管(弦管),后终其一生,成为弦管迷,而且是一位南管专家,后半生的心力都奉献在南管文化上。
了解更多三十四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先生,在泉州参加南音座谈会回京后,写了一篇短文《“弦管”题外谈》,发表在《中国音乐》期刊上。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所有的乐种,都是历史的产物。”他以此观点来审视泉州的古乐种及其座谈会的各种见解,待一动笔撰文时,偏偏不用“南音”之名,反而以“弦管”为题。
了解更多 编者按:惊悉周畅先生于7月27日病逝,令人痛惜。不由想到他12年前应约为南音撰写的一篇文章。当时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正在准备编一本《两岸论弦管》的书,编者多年前曾读过周先生一篇关于论述南音“谱”的文章刊于《南管指谱详析》一书,随即与他联系,请他提供文稿以编入该书。周先生欣然同意,随即对文稿作了补充修改后邮寄本社。《两岸论弦管》于 2006 年 9 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周先生的《南音“谱”的审美价值与四大名谱》一文,受到弦管音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认为是有史以来很少见的用音乐美学深入细致的分析南音“谱”的美学价值的精美华章。
......
(全文15页,点击下载PDF文件。)
将南音纳入学校传承,是南音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里程碑式事件。这意味着南音从原本自生自灭的民间传承,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有经费支撑的国家教育体系。在
当前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原本草根的民间音乐一跃而为学校教学内容,甚至成为一种特色专业,无疑是对南音的最大支持和肯定。
......
(点击阅读:南音的学校传承。本文由作者提供,原载于《音乐生活》2018年第二期。)
丁马成(1916-1992)是湘灵音乐社的前任社长,由
于他的突出贡献,虽已离世25年,至今仍是指引湘灵音乐社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人物。而且,他还因为首创
国际南音大会唱而被誉为“南音功臣”。丁马成在南音方面所做贡献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谈。
......
(全文4页,点击下载PDF文件。本文由作者提供,原载于《音乐生活》2018年第三期。)
近期,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龙声华韵——创新与经典”交响合唱音乐会和“丝绸之路”《长安门》交响合唱音乐会在北京成功首演。两场音乐会集中呈现了当代作曲家以地方传统音乐——福建南音为题材的交响乐新作。
了解更多... 关于外来文化对南音的影响之研究,[法]施舟人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1认为
南音是中外音乐传统交流的结晶,深受波斯文化影响;王耀华的《泉州南音“四大名谱”
部分外来音乐因素溯源及其传入路径考》,2以大量的实例论证了欧洲音乐对南音的影响,并
指出,相比之下,波斯音乐对南音的影响,远不如欧洲音乐对南音的影响。笔者在对南音
指谱的谱面分析过程中,注意到了骨谱中出现的少数几个偏音,这几个偏音虽然数量很少,
但却意义重大,可作为南音受欧洲音乐影响之佐证,具体详见下文论述。
......
(全文15页,点击下载PDF文件)
南音(弦管)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过去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少有人对它进行学术性的研究。2009年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撰出版的《泉州弦管史话》,曾收录十篇专家教授为南音撰写的序言。现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加上刊于其他书刊上的十位名家文章的摘录。
了解更多泉州南音,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既有器乐曲又有声乐曲, 是一个比较完整又独特的音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活生生的音乐形态蕴藏了许多 古代音乐历史信息。因此,原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南音学会会长赵沨先生 (1916--2001)认为,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以赵老的这个观点,来研究南音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是南音学界一个长期 艰巨的任务。这里,谨用十六个字来简略介绍南音的一些基本情况。这十六个字就是:
历代积淀,多元形成,幸存泉州,传向四方
......
(全文11页,点击下载PDF文件)
在欢庆新中国六十华诞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泉州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内外弦友闻讯欢欣鼓舞,丝竹齐鸣,庆祝这个空前的盛事。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