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全球化更加深度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和现代性进程也与日俱深。民间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转换,进入人类文化遗产的天地,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观念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出全民性接受全球化事实并汇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行动,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非遗保护的独特智慧与经验。在破解非遗主客体身份纠缠的哲学悖论时,中国找到了打开难题的钥匙
......
(点击阅读:学术丨向云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总体来说,可以以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为界,分为两大历程。1949年以前,为传统的民间自然传承时期。人们学习、欣赏南音纯粹出于个人喜好,为个体行为,少有外在的、官方的力量对之进行干预。1949年之后,为官方介入的当代传承时期。官方力量对南音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南音当代传承的最主要特点。其中虽然也有“破四旧”、“文革”等产生的消极影响,但更多的是扶持和助力。由于官方力量的介入,原本已处于传承窘境的泉州南音,在短短的70年间,由一个自生自灭、后继乏人的民间乐种,变成备受瞩目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泉州有关政府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难得的是,早在联合国提出非遗概念及相关保护举措之前,泉州地方各级政府就已在南音的保护、传承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
......
【编者按】近来网中有篇介绍广府南音的文章,指出“广府南音,产生于清朝乾嘉年间的广州珠江花舫妓寨。”其中的“地水南音是广府南音的一个派别,专指街头卖唱的盲人演唱的南音。”文章最后说这种民间音乐是“关于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重要的口传文学史。唯愿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南音的传承与学研当中。”
鉴于晋唐古乐泉州弦管于1952年三家弦管馆阁组成一个研究社,缘于不知道周代有南音、其后又有吴歌南音、楚调南音,更不知有广府南音,而且“到了乾隆晚期广州帮、扬州帮和潮汕帮三足鼎立,各显神通。”以致还订名为“泉州南音研究社”,造成“南音”的重名,为欣赏者和研究者带来不便,故另拟题转引上述文章于下,以供参考。
......
《明刊三种•满天春》中,有一首名为《客鸟叫》的古曲。客鸟,是泉州人对喜鹊的爱称,可见由来久远。这首无名氏的曲词,只用80多个汉字,描写了一个少妇在客鸟叫声中,终于盼来“官人”时喜从天降、欢欣雀跃的神态,活灵活现,如见其人。
当年在编校曲谱时,编者曾想这首曲要是有人能唱出来,肯定是很生动感人的。可惜这部四百多年前的坊间刊本,只刻曲词,不附工㐅谱字、指法和撩拍符号。尽管有【宜春令】这个古老的曲牌,但要还原其旋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传唱更是不可能的。其后,编者在为《泉州弦管名曲续编》选择曲目时,却意外地在台湾张再兴先生编的《南管名曲选集》中发现了一首《薰风南来》的曲谱,一读下去竟然是
......
本文是根据田青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系列讲座第十一期(2017年4月12日下午)的现场讲座记录整理而成。讲座阐释了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并由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处境引发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
点击阅读:田 青|“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音乐吗?
三.弹奏方法:(关键词:专为实践之用!专练基本功!)
首先补充以下一段(写第一篇,当时没有论及):第一篇之关于撚指的指法演奏内容:
其一:正常的撚指,撚指时其它的乐器(箫、二弦及歌者)静候佳音,待到撚指圆结后瞬间点弹原音阶,(撩拍是位于点弹处,)节奏开始,所有乐器、歌手一齐启动发声,起曲(箫、二弦要事先润腔引领入韵)。
......
点击阅读:如何弹好南音琵琶?(续篇)
戏曲界通常所说的“咬字”,而南音界老先生们都称谓“叫字”。就是如何使舞台上语音发音清晰、唇舌有力,收音完满,达到字正腔圆的技巧。在南音、梨园戏唱念的训练中,传统的分析方法是将一个音节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咬字的技巧在演唱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清•徐大椿在《乐府传声》“归韵”一节中说:“盖箫管只有工尺,无字面,此人声之所以可贵也。”徐大椿是清代戏曲声乐理论家,对于声乐演唱艺术非常注重。论述箫管只有音乐,没有字面,而演唱艺术不但有声,而且有字面。演唱艺术是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的结果,这正是人声胜于音乐的可贵之处。《乐府传声》“收声”一节又说“盖声虽同出于喉,而所著力之处,在口中各有地位,字字不同。”徐大椿进一步阐述字音的形成,是口腔中不同着力点所发出的声音形成的不同的语音。语言贯串于整个演唱艺术之中,而语言的表达又依靠每个音节的吐字归音。所以咬字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
【编者按】陈燕婷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博士,长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任副研究员。先后有《南音北祭》《安海嗦啰嗹》《古乐南音》等专著的出版及多篇论文的发表,其中的《南音北祭》及若干论文已先后获奖。《南音乐感研究》是新近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出版社出版。应本网站之请,她应约传来该书第五章,谨上传于〔学术园地〕,以供弦友网友共享。
......
在新世纪之初,中国音乐学院提出了以每年整理、学习和掌握一个民间乐种为主要内容的“行动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整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建立资料数据库,作为办学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这个明智之举、远大目标,得到各方面热烈反响。
于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第一个目标,首先举办“2002潮州音乐年”,一台潮州音乐会,终于在2002年10月31日在北京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在保利剧场与观众见面,取得成功,引起巨大反响。
恰好在这之前几天,泉州南音乐团赴京参加演唱,18年前曾派一批师生到泉州南音乐团采风学习的中国音乐学院闻讯后,旧缘重续,随即邀请乐团到该院作专场演出,第二天还邀请在京的音乐家和学者举行了座谈会。就在这个会上,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大师刘德海教授,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宣布,决定举办“2003中国泉州南音年”。
......
2019年2月19日,偶于网上见一群女孩们上课学唱《直入花园》的视频,由是有感而发:
《直入花园》乃是巫曲翁姨歌《弟子坛前》之尾节,不宜作为首次学习唱曲之用,尤其是儿童。选择此曲,不外乎其曲词平易通俗,曲调轻快流畅,朗朗上口。但深层次的原因,愚以为不妥(或是违众独见)。愚意应选四空管的短滚或者中滚的较为轻快的乐曲,或者五空管的双闺、福马、短相思为宜,就倍思管而言,不乏节奏轻快、流畅的旋律,也可选取。甚至指尾也有多首可爱之曲。所以,为人师要传授学生请慎之!
......
夫南音者,也称弦管、南音。她是不可多得的古典民族音乐。她的优雅清高,非其它音乐可比,使人陶醉、冶性。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结晶,堪称国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当之无愧。流行于福建闽南一带和台湾及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本人出生于南音摇篮泉州晋江市,少年时开始启蒙,拜师二弦圣手林国兴老
师学习南音,迄今五十载,期间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中断四十余年。而今退休,旅居于加国,清闲之时又重提久违的至爱琵琶名为“秋月” (购置于1992 年,音色绝美)。经过近年的温习演练,现将多年来学习弹奏琵琶的心得归纳为五个重点,简述如下。初心始终:谨以此文献给喜欢南音的弦友,弹奏琵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琵琶爱好者,谨供诸弦友参考。一己之见,敬候赐教,指正。也希望藉此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增加交流,以臻技艺造诣的提高。为传承千年古典民族音乐瑰宝献一份热忱。共同将古典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以下仅是经验之谈,肺腑之言,敬请明鉴。
......
点击阅读:如何弹好南音琵琶?
南音套曲《金井梧桐》系由管门为“五空管”( C 调、G 调综合管门) 、撩拍为“一
二拍”( 2 /2 拍) 的《金井梧桐》和《绣成孤鸾》两支散曲组合而成。其首节《金井梧桐》至迟
在明代万历甲辰( 1604) 之前就已流行,属于元明间典型的闺怨思君曲; 次节《绣成孤鸾》于明
代嘉靖丙寅( 1566) 年左右已初见端倪,具体词、乐实属乐人根据“剧意”加工( 或编配) ,应
属“剧曲清唱”之流衍。该套曲所采用的门头【锦板】,实系【北调】( 因其复杂性而被民间乐人
称为“百调”) ,下分十多个牌名,与【锦板叠】形成“门头家族”。《金井梧桐》套的组曲原则是
与悠扬、谐和、婉转的南管合乐美学相呼应的。
......
点击阅读:南音套曲 《金井梧桐》源流考论
【编者按】弦管套曲过支联唱,简称过支曲,是弦管音乐演唱演奏的重要形式。由于过于古老,这种形式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是哪几位先师所开创的,音乐史料未见载录,地方志书也未提及,所以无从稽考。其活态的传承,过去也许繁荣几百年,可惜后来逐渐销声匿迹,至少完全中断了六七十年。
所幸弦管重镇晋江市,尚能保存一部分“过支曲”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而其弦管界的有识之士,又有抢救与保护“过支曲”的文化自觉,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和政府当局,也能听取呼声,从善如流,因而才能率先开启抢救“过支曲”的先河,并于二〇〇五年,由晋江南音协会会长苏统谋,负责组织抢救排练了两个晚会的两套过支曲,因应台湾相关团体的邀请,专程赴台湾交流,先后在台北、宜兰、南投、彰化、鹿港等地作了近十场的演唱,果然取得极高的评价,认为是为抢救濒临消失的过支曲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这次活动,晋江文化部门还把排练两套过支曲的曲谱,编校出版了一本《弦管过支套曲选集》。
......
(点击阅读:抢救复活弦管过支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