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弹好南音琵琶?(续篇)

  三.弹奏方法:(关键词:专为实践之用!专练基本功!)

  首先补充以下一段(写第一篇,当时没有论及):第一篇之关于撚指的指法演奏内容:

   其一:正常的撚指,撚指时其它的乐器(箫、二弦及歌者)静候佳音,待到撚指圆结后瞬间点弹原音阶,(撩拍是位于点弹处,)节奏开始,所有乐器、歌手一齐启动发声,起曲(箫、二弦要事先润腔引领入韵)。    
......

点击阅读:如何弹好南音琵琶?(续篇)

了解更多...

浅谈泉腔咬字(叫字)

戏曲界通常所说的“咬字”,而南音界老先生们都称谓“叫字”。就是如何使舞台上语音发音清晰、唇舌有力,收音完满,达到字正腔圆的技巧。在南音、梨园戏唱念的训练中,传统的分析方法是将一个音节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咬字的技巧在演唱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清•徐大椿在《乐府传声》“归韵”一节中说:“盖箫管只有工尺,无字面,此人声之所以可贵也。”徐大椿是清代戏曲声乐理论家,对于声乐演唱艺术非常注重。论述箫管只有音乐,没有字面,而演唱艺术不但有声,而且有字面。演唱艺术是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的结果,这正是人声胜于音乐的可贵之处。《乐府传声》“收声”一节又说“盖声虽同出于喉,而所著力之处,在口中各有地位,字字不同。”徐大椿进一步阐述字音的形成,是口腔中不同着力点所发出的声音形成的不同的语音。语言贯串于整个演唱艺术之中,而语言的表达又依靠每个音节的吐字归音。所以咬字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

了解更多...

南音乐感面临的挑战——南音传承中的美学问题

  【编者按】陈燕婷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博士,长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任副研究员。先后有《南音北祭》《安海嗦啰嗹》《古乐南音》等专著的出版及多篇论文的发表,其中的《南音北祭》及若干论文已先后获奖。《南音乐感研究》是新近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出版社出版。应本网站之请,她应约传来该书第五章,谨上传于〔学术园地〕,以供弦友网友共享。    
......

(点击阅读:南音乐感面临的挑战——南音传承中的美学问题)

了解更多...


中国南音年与刘德海

  在新世纪之初,中国音乐学院提出了以每年整理、学习和掌握一个民间乐种为主要内容的“行动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整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建立资料数据库,作为办学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这个明智之举、远大目标,得到各方面热烈反响。

  于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第一个目标,首先举办“2002潮州音乐年”,一台潮州音乐会,终于在2002年10月31日在北京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在保利剧场与观众见面,取得成功,引起巨大反响。

  恰好在这之前几天,泉州南音乐团赴京参加演唱,18年前曾派一批师生到泉州南音乐团采风学习的中国音乐学院闻讯后,旧缘重续,随即邀请乐团到该院作专场演出,第二天还邀请在京的音乐家和学者举行了座谈会。就在这个会上,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大师刘德海教授,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宣布,决定举办“2003中国泉州南音年”。    
......

了解更多...


《直入花园》内涵值得一议

  2019年2月19日,偶于网上见一群女孩们上课学唱《直入花园》的视频,由是有感而发:

  《直入花园》乃是巫曲翁姨歌《弟子坛前》之尾节,不宜作为首次学习唱曲之用,尤其是儿童。选择此曲,不外乎其曲词平易通俗,曲调轻快流畅,朗朗上口。但深层次的原因,愚以为不妥(或是违众独见)。愚意应选四空管的短滚或者中滚的较为轻快的乐曲,或者五空管的双闺、福马、短相思为宜,就倍思管而言,不乏节奏轻快、流畅的旋律,也可选取。甚至指尾也有多首可爱之曲。所以,为人师要传授学生请慎之!    
......

点击阅读:《直入花园》内涵值得一议

了解更多...

如何弹好南音琵琶?

  夫南音者,也称弦管、南音。她是不可多得的古典民族音乐。她的优雅清高,非其它音乐可比,使人陶醉、冶性。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结晶,堪称国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当之无愧。流行于福建闽南一带和台湾及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本人出生于南音摇篮泉州晋江市,少年时开始启蒙,拜师二弦圣手林国兴老 师学习南音,迄今五十载,期间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中断四十余年。而今退休,旅居于加国,清闲之时又重提久违的至爱琵琶名为“秋月” (购置于1992 年,音色绝美)。经过近年的温习演练,现将多年来学习弹奏琵琶的心得归纳为五个重点,简述如下。初心始终:谨以此文献给喜欢南音的弦友,弹奏琵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琵琶爱好者,谨供诸弦友参考。一己之见,敬候赐教,指正。也希望藉此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增加交流,以臻技艺造诣的提高。为传承千年古典民族音乐瑰宝献一份热忱。共同将古典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以下仅是经验之谈,肺腑之言,敬请明鉴。    
......

点击阅读:如何弹好南音琵琶?

了解更多...

南音套曲 《金井梧桐》源流考论

  南音套曲《金井梧桐》系由管门为“五空管”( C 调、G 调综合管门) 、撩拍为“一 二拍”( 2 /2 拍) 的《金井梧桐》和《绣成孤鸾》两支散曲组合而成。其首节《金井梧桐》至迟 在明代万历甲辰( 1604) 之前就已流行,属于元明间典型的闺怨思君曲; 次节《绣成孤鸾》于明 代嘉靖丙寅( 1566) 年左右已初见端倪,具体词、乐实属乐人根据“剧意”加工( 或编配) ,应 属“剧曲清唱”之流衍。该套曲所采用的门头【锦板】,实系【北调】( 因其复杂性而被民间乐人 称为“百调”) ,下分十多个牌名,与【锦板叠】形成“门头家族”。《金井梧桐》套的组曲原则是 与悠扬、谐和、婉转的南管合乐美学相呼应的。    
......

点击阅读:南音套曲 《金井梧桐》源流考论

(文章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了解更多...

〔秀才先行〕行错了

  〔秀才先行〕是首非常普及的弦管曲,唱的是宋代老宰不满千金刘月娥把绣球抛给窮书生吕蒙正,一怒之下把双人打赶出门。小两口在艰辛跋涉途中,一唱一和了这首伤别曲。

  这首两百多字的【福马郎】短曲,却有多种大同小异的版本。最早正式出版的,倒是我们(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2005年以艺校南音班的《南音教材》为底本出版的《泉州弦管名曲选编》。当时参照的有台湾张再兴本、菲律宾吴明辉本。    
......

了解更多...


抢救复活弦管过支套曲

  【编者按】弦管套曲过支联唱,简称过支曲,是弦管音乐演唱演奏的重要形式。由于过于古老,这种形式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是哪几位先师所开创的,音乐史料未见载录,地方志书也未提及,所以无从稽考。其活态的传承,过去也许繁荣几百年,可惜后来逐渐销声匿迹,至少完全中断了六七十年。

  所幸弦管重镇晋江市,尚能保存一部分“过支曲”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而其弦管界的有识之士,又有抢救与保护“过支曲”的文化自觉,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和政府当局,也能听取呼声,从善如流,因而才能率先开启抢救“过支曲”的先河,并于二〇〇五年,由晋江南音协会会长苏统谋,负责组织抢救排练了两个晚会的两套过支曲,因应台湾相关团体的邀请,专程赴台湾交流,先后在台北、宜兰、南投、彰化、鹿港等地作了近十场的演唱,果然取得极高的评价,认为是为抢救濒临消失的过支曲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这次活动,晋江文化部门还把排练两套过支曲的曲谱,编校出版了一本《弦管过支套曲选集》。     
......

(点击阅读:抢救复活弦管过支套曲)

了解更多...

〔三千两金〕从何而来?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群年青男女在文庙“快闪”唱〔三千两金〕,用传统和现代乐器伴奏,场面火爆,人群欢快。过后,有人问,在南音乐团听过这首〔三千两金〕,在梨园戏看《李亚仙》也听过这首曲,内容一样,只是表现形态不同而己。这是为什么?又从何来?

为回答这个问题,只好查找史料。记得1996年在协助编校吴捷秋先生著的《梨园戏艺术史论》时,曾看到书中引用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来源是王爱群先生在1984年12月写的《梨园戏音乐简介》油印本中提到的。于是找出《梨园戏艺术史论》,翻到78页,终于看到王爱群先生这段36年前笔下的叙述。

王爱群先生(1920--1989),是新音乐工作者参与梨园戏编曲作曲的第一人,曾任该团副团长、团长,是很有成就的戏曲音乐家。他写道:    
......

了解更多...

“弦管”题外谈

  【编者按】黄翔鹏先生(1927-1997)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83年首次应邀来泉州,参加南音大会唱活动。1984年,他又同赵沨先生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到泉州举行南音座谈会。回京以后,写了一篇《“弦管”题外谈》,发表在《中国音乐》1984(2)期刊上。黄先生这篇文章开宗明义便把“南音”之名回归于原称的“弦管”。 接着首先提到“乐种的性质”,他引用前辈杨荫浏先生的观点,认为“历史过浅就不宜独立而称乐种”。而“我们来讨论‘弦管’(一般现称南音) 这个古老乐种的时候,问题当然不在这里;反而却在它已过于古老。”他认为“南音——谱、指、曲兼而有之。”“这种特点恐怕和唐五代以前歌舞音乐时代的历史源流有关。”他回顾在南音座谈会中,赵沨先生提出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的观点。据此,黄先生在文中写道:“它(南音)既与历史乐种有着诸种联系,本身又是当代犹存乐种。有的同志把它看作历史乐种的一个‘活化石’,这话很有道理。”    
......

(点击阅读:“弦管”题外谈。本文来源:《中国音乐》1984(2)期刊)

了解更多...

〔纱窗外〕别有风景

  早年厦门大学有一位学生,名叫陈香,晋江人,1935年元宵后第二晚,被请到南安古山头乡,“坐在野台戏的最前排,观赏泉州金玉春小梨园七子班,搬演‘大闷’(陈三五娘故事中五娘独脚戏),美视美听,真是难以形容。当时扮饰五娘的旦角,据说只有十四五岁,演技的纯熟而带文静,歌声清脆而富媚力,真使数百男女观众,都一时鸦雀无声,随之按指抖足。”

  这是泉州戏曲史上唯一能读到的现场观感记录。可惜当年尚无录音录像技术,不然这位旦角的“美视美听”,今天还可供众人共享。    
......

了解更多...


南音人的独领风骚——《感受南音》

  2005年元宵,作者应邀出席泉州第八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感触良多,回来后写成《感受南音》一文,发表于《中华文化画报》第四期。承蒙泉州文化界朋友的厚爱,拟将此文放在即将新出版的三部“曲谱”的前面。这三部“曲谱”分别是:泉州所辖晋江市文体局编印的《弦管指谱大全》,其中一部为传统的工谱本、一部为简谱本(均为六十五套)。再一部是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印的《泉州弦管名曲选编》(100首,又工㐅谱、五线谱、简谱并排十二首)。全部采用电脑编排,精美印刷。我从邮箱中读了他们发来的全部目录、出版前言、编校后语,深为他们(政府官员、文化界人士和老弦友)多年来为保护古谱、振兴南音所作出的重要决策和付出的艰辛劳作,为南音最基本的“指”、“谱”、“曲”构建一个牢固的传承载体所表现出来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所感动与鼓舞,故不敢推辞,权将此文代作序言,并借此机会向执著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朋友们致敬。    
......

了解更多...

南音,美哉!

  【编者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琵琶演奏大师刘德海先生于2004年在北京策划和主持 “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泉州南音专场音乐会”,特地为会刊撰写这篇卷首文。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经作者同意,编入《两岸论弦管》一书,于2006年9月为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今惊悉刘先生于前天(4月11日)在北京仙逝,众弦友为有感于刘先生对南音挚爱之深、维护与弘扬用力之多,无不因失去这位知音人而悲痛,祈愿“刘先生一路走好!”本会在与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联合发去唁电之余,特从书中选出此文重刊于此,以资纪念。    
......

了解更多...



目录

书籍出版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新闻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