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研讨文章

从唐伯虎的《陶毂赠词》图看南音琵琶的造型



一、从台北故宫典藏的唐寅《陶榖赠词》图谈起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生于明代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


台北故宫典藏的唐寅《陶榖赠词》图

  《陶榖赠词》(此图典藏于台北故宫之中)是唐伯虎画于明弘治年间的作品(不迟于1505年)。此图描写的是北宋初年陶穀出使南唐的历史故事:陶穀出使弱国,态度傲慢,南唐主遂令名妓秦蒻兰以色诱之,两人尽一夕之欢,陶穀填“风光好”词赠给秦蒻兰留念。唐伯虎以芭蕉、奇石与屏风,围囿二人的天地。画中翘脚弹奏琵琶的女子就是秦蒻兰。男女二人间,烛影摇红,与题识中的“一宿因缘逆旅中”互相呼应。依笔墨风格考证,此幅画图应创作于明代的中期。


二、顾闳中和唐伯虎二人所画的琵琶有哪些不同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品,现存的是绢本设色的宋代摹本,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南唐的中书侍郎韩熙载在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听乐、观舞、间休、清吹、送客五段场景。其中第一部分是“听乐”,画面中的一位长脸美髯的男子就是主人公韩熙载,还有一位穿着红衣服比较显眼的男子是状元郎,状元郎盘着腿,身体微微前倾,非常专注,在场的其他宾客也都十分认真地欣赏着一个女子用右手拿着拨子,演奏琵琶。

  顾闳中是五代时期的画家,唐伯虎虽是明代中期的画家,但他们所描绘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五代时期的南唐国度之中,其演奏者手中的琵琶,外形大体相近。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第一部分)

  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描绘的“琵琶”,就是唐朝前后由西域传入华夏的“胡琵琶”。此种琵琶是汉武帝时期,由西汉的和亲公主带进西域的,后经西域改造成为能在马背上演奏的乐器之后,再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胡琵琶”。其主要特点是:在演奏乐伎的右手之中,拿着一支“拨子”,拨奏四弦四相的“曲颈半梨形”胡琵琶(其四相之下没有其他音柱)。这是顾闳中根据当时社会主要流行的西域胡琵琶的器形绘制的,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唐伯虎所画的《陶榖赠词》图,故事也是发生在南唐,但画中人弹奏的琵琶,虽然也是横抱的曲颈半梨形琵琶(但在细颈上的四个相相位之下,还有许多音柱),唐伯虎是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江南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可能知道,在五代的南唐国中,不止流行西域的“胡琵琶”,也存在另一种晋人留传下来的用手指弹奏的华夏琵琶。由于唐伯虎善于弹奏江南自造的琵琶,也有可能以他生活时代所流行的琵琶为蓝本,来描绘秦蒻兰手中的横抱华夏琵琶。该画的图中,秦蒻兰的左右手指,是弹奏琵琶的母线和子线的瞬间,即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按在子线的“六”位(音高相当于e1。)和母线的“冇六”(此处的“六”字应加草字头,音高相当于e)的音位上,右手用“点甲”指法弹奏江南琵琶。如果不熟悉弹奏江南流行的横抱琵琶,就不可能画出此种琵琶的造型和演奏的指法。此种琵琶的造型,最迟出现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之前。


三、明代后期的相关画图和雕塑,是百年前唐伯虎琵琶图形的传承

  1、明朝后期的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一部《三才图会》,这部百科式图录类书,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完成编辑。明刻本《三才图会》是明万历三十七年刻印出版的,写有“金陵吴云轩、秣陵陶国臣刻”。该书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取材广泛,条记事物。先有绘图,后有论说,图文并茂,相为印证。被誉为明朝绘图类书的佼佼者。从《三才图会》(器用三卷)中的琵琶图,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后期的江南琵琶样式。

  《三才图会》中的此幅琵琶图,是按当时江南流行的低音曲颈半梨型(四弦十三音柱)的木制琵琶为蓝本绘制的。比唐寅画的《陶榖赠词》图迟100年左右。但这也说明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在明代万历三十五年撰写完成的《三才图会》(器用三卷)中的琵琶时,是完全以当时流行的江南低音琵琶为依据,此种琵琶样式最迟出现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之前。


《三才图会》[器用三卷]卅七页中有琵琶图一幅

  2、“明刊精选新曲钰妍丽锦一卷”的扉页之图,画出明末的泉州南音琵琶的样式。国际著名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在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发现明万历年间刊印的“精选新曲钰妍丽锦一卷”的刊印本(泉州梨园曲词),在其扉页之上,画有三个女子在吹箫、弹琵琶和拉二弦。此画中间,是一位横抱南琶的梨园戏子在弹奏琵琶。此书的出版年代与《三才图会》基本是同一时期。其所弹的琵琶,与《三才图会》中所画的琵琶图基本属于同一样式。

  3、泉州开元寺中的手持南音琵琶的飞天乐伎的形象,最迟是明代时期泉州木匠师傅们雕塑的作品。泉州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是在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和三十一年(1398)重修建的,(基本保持唐宋风格,在斗拱上有木雕飞天乐伎“频伽”,俗称“妙音鸟”,其人身带翅或身系飘带,有手持南音乐器的飞天乐伎等),明崇祯十年(1637)总兵郑芝龙再次重修(此后这座开元寺再没有进行过大的重修)。手持南音琵琶的飞天乐伎,最迟是明代泉州寺院的修建工匠,根据当时泉州流行的南音乐器塑造的。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中的飞天乐伎手持南音琵琶


四、这一泉州南音琵琶的造型画像,至迟出自明代的中期之前

  从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所画的“曲颈半梨形”胡琵琶的器形可以看出,其用手拿“拨子”拨奏的琵琶,是传自西域的外来胡琵琶,与泉州南音的琵琶乐器无关。

  台北故宫典藏的唐寅伯虎所画的《陶榖赠词》图,其中用手弹奏的江南琵琶,是画于明代的中期(1500年左右),和泉州南音琵琶是同一种造形,其画作比明代的《三才图会》中的“琵琶”乐器图形,还早出100多年。加上这种琵琶前期的创制、改进和流行,这一江南琵琶最迟的出现时间,应该不迟于明代的早期,泉州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中斗拱上的木雕飞天乐伎,其手中所持的南音琵琶造型,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而这一种中国自己制作的琵琶,与1977年6月,甘肃省博物馆在位于酒泉市肃州区西北8公里处的果园乡丁家闸村南边,发掘了的丁家闸五号墓(编号TM5)。这座古墓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属于东晋十六国晚期的遗址,是甘肃河西地区典型的壁画墓。此次出土的北凉李暠墓的《乐伎与百戏图》壁画,其中的“晋琵琶”四弦半梨形、横抱用手弹奏、有十几个音柱,与泉州南音琵琶造型几乎相差无几。


东晋晚期的《乐伎与百戏图》(北凉古墓出土)

  综上所述,我们今后在表述泉州南音琵琶最早出现的图形,除东晋晚期出土的《乐伎与百戏图》外,就出现在明代中期的唐伯虎画的《陶榖赠词》图之中。它与五代时期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琵琶不是相同的款式,而是一种与泉州南音琵琶相差不多的一种华夏自制的古琵琶。


  (魏朝阳 泉州市丰泽区南音艺术研究会)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