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研讨文章

《中国音乐词典》2016年增订版——“福建南曲”修订为“泉州弦管”



《中国音乐词典》(1985年版)第107—108页

  福建南曲 一种悠久的民间音乐。又名南音、南乐、南管、管弦。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也很盛行。和古代的歌舞音乐、词曲音乐、戏曲音乐都有密切关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清代,南曲蓬勃发展,遍及闽南各城乡,在泉州、厦门等地出现了许多专业、业余的南曲社团。

  南曲包含“指”“谱”“曲”三大部分。“指”即即“指套”,是一种套曲,因曲本有词,有工尺谱,有琵琶指法而得名。共有四十二套,主要有《自来生长》、《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跋碎》、《为君出》五套。这些套曲在习惯上只作乐器演奏,很少演唱。“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共有十三套,其中著名的有“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有《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绣孤鸾》、《因送哥嫂》等。演唱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

  南曲曲调优美,曲调徐缓,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委婉深情。演奏形式按使用乐器的不同,分“上四管”、“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中以洞箫为主的称“洞管”,以品箫(笛)为主的称“品管”。“洞管”所用乐器有洞箫、二弦(拉弦乐器)、琵琶、三弦、拍板等;“品管”则以品箫代替洞箫,定调比“洞管”高小三度。“下四管”的乐器有嗳仔、琵琶、二弦、三弦及响盏、狗叫(小铛锣)、铎(木鱼)、四宝、铜铃、扁鼓等,在惠安一带还用云锣、乳锣、小钹。乐谱是以固定唱名法念谱的工尺谱。调性称为“管门”。“五空管”以C音或G音为宫,“四空管”以F音为宫,“倍思管”以D音为宫,“五空四伬管”(“伬”音为che)以C音为宫。

  清末民初林鸿(霁秋)编的《泉南指谱重编》是较早出版的南曲曲谱。近有福建省群众艺术馆、泉州南音研究社、厦门市南乐研究会编的《南曲选集》第一集(1962)。

编者按:

1、“管弦”应为“弦管”;

2、“在泉州、厦门等地出现了许多专业、业余的南曲社团。”应为“在泉州、厦门两地除了各自一个专业乐团之外,余者便是大量的民间社团。”

3、《为君出》应为《为君去时》;

4、《八骏马》应为《走马》


《中国音乐词典》(2016年【增订版】)第634—636页

  泉州弦管 民间传统乐种。又称“南音”“泉州南音”,亦称“南曲”“南乐”“南管”“福建南音”等。1952年泉州弦友组成社团,取名“泉州南音研究社”,始称“弦管”为“南音”。晋代至南宋间,大批移民将中原文化带到泉州等地。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保留着人身鸟翼的飞天乐伎十二尊,木雕五彩的迦陵频伽歌舞伎双手捧拍板,横抱琵琶,吹尺八(洞箫),拉着二弦(奚琴)等弦管乐器的造型。明末清初周亮工著《书影》提到唐高宗时的道书钧天乐部时称:“李君实曰:……乐调亦万种者,思、一、六、凡、工、尺耳。”其中“思、一、六、工”四字与弦管工乂(qā)谱字相同。弦管的撩拍,分为七撩拍(8/2)、三撩拍(8/4)、一撩拍(4/4)、叠拍(2/4)、紧叠(1/4)等和慢头、慢尾等。唐诗《羯鼓》中有“华清宫里打撩声”句。有学者认为,“撩拍”为唐代及以前的称谓,宋代以后有的改称“板眼”。弦管参与者自娱自乐,从不卖艺。崇奉后蜀主孟昶为乐神,称“郎君大仙”,年年举行春秋二祭。

  弦管由指、谱、曲三部分构成。指与谱合称为“指谱”,由“指套”与“大谱”组成。曲即“散曲”。 指套由若干散曲按一定规则编成套,大谱则是纯粹的器乐曲,每套各有一个主题或套名。每套即以一首完整的器乐曲分为若干节,习惯称为“套”。“指谱”由原来的“指套”36套与“大谱”12套合为48套。今有“指套”50套与“大谱”15套合为65套。每套一个名目,“指套”以《趁赏花灯》《心肝跋碎》《自来生长》《一纸相思》《为君去时》最为流行,称为“五大套”。 “大谱”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最为著名,简称“四、梅、走、归”。 《泉南指谱重编》改《走马》为《八走马》,后人再误称《八骏马》。

  弦管乐器分“顶(上)手家私”和“下手家私”两种形式。乐谱使用以固定唱名念谱的“工乂谱”。 弦管唱奏中有种“过支曲”,指正规演奏时,先“和指”,接着唱若干首“散曲”,最后奏“大谱”结束(称“煞谱”)。“散曲”一般选唱同一管门速度由慢到快的曲目,通常以七撩拍、三撩拍曲目唱到一撩拍或叠拍。选唱不同管门散曲的,则称为“什锦过支曲”。非正规演唱时,则可以自由选择曲目,顶手家私伴奏,一人执拍板独唱。

  弦管曲目包括四个管门、七大支头,即五空管的倍工、中倍(明刊曲簿称“双调”),五五空四管的大倍、小倍、山坡羊(明刊曲簿称“背双”), 四空管的二调,倍思管的称上撩倍思。节拍速度从慢到快的七撩拍、三撩拍、一撩拍(习惯作一二拍)到叠拍、紧叠等。《指谱大全》被弦管馆阁作为主要教材用于传授学生。《泉州弦管曲词总汇》(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收入曲词2100多首(另附中国台湾地区民间散曲存目3000多首),《弦管古曲选集(八卷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012),编入有曲词有完整曲谱的散曲1657首。

  弦管已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指谱”还有:(列表中有《袖珍写本道光指谱》《清刻本文焕堂指谱》《弦管指谱大全》等九部)。

  弦管所存曲目,大部分以声乐曲即散曲为主,占曲目总数的95%左右。其中词、谱、指法齐全的有1700首左右。其中十多首用李白、刘禹锡、李煜、牛希济、魏夫人等唐宋诗人词家的诗词谱曲。明代木版刊行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属海内外孤本;其他木版、石版的曲簿也极少。存量最多的是分散在民间的手抄曲簿。已出版的散曲出版物主要有:(列表中有《南曲选集》(简谱铅印本)《南音名曲选》(电脑排版工乂谱本)《泉州弦管名曲选编》(电脑排版工乂谱本)《新谱式弦管曲选编》(电脑排版工乂谱、五线谱、简谱对照本)《泉州弦管名曲续编》(电脑排版工乂谱本)《弦管古曲选集(1—8卷)》(电脑排版工乂谱本)等十一部)。

  1985年6月成立中国南音学会,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二级学会,赵沨任首任会长,黄翔鹏、王今生、朱展华、王爱群等任副会长。“南音”于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师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南音本科生,后建南音学院,并获设硕士点。泉州艺校于1984年开办南音班以后,从1991年开始正式招收中专生,已培养了几百名毕业生。


本词典增订版还有以下条目(以页码为序):

人物:陈玉秀/92页

高甲戏/230页

梨园戏/436-437页

管门(泉州弦管术语)/261页

人物:马香缎/509页

木偶戏/540页

南管(泉州弦管在台湾地区的称谓)/551页

南音/554页

南音大会唱/555页

泉州传统戏曲丛书/633页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634页

泉州南音乐团/634页

弦馆曲目:因送哥嫂/917页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