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研讨文章

赵沨论南音(摘录)



  我曾经把南音称之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我的意思只是说,在南音的乐谱和表演中,仍然保存着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漫长时期的许多历史的信息。本来,文化就是一种历史的积淀物,南音的历史可能是从汉唐一直到明清,上千年音乐文化层的堆积,由于文献的不足,也由于考古发现的缺少,以及我们研究工作的不力,因而,对南音的历史也很难作出比较明确的界定。我随便举出一些例证:

  一、“执节者歌”,这见之于对汉代音乐的记载,并且见之于北周时期的砖雕乐伎形象,稍后的四川王建墓石雕上乐伎的形象也是"执节者歌"。这种传统实际上也保存在当代的说唱艺术之中.如:鼓书、渔鼓……都是唱的人自己打板,只是所击的节板形制改变了而已。

  二、中国明清以前的唱名法,基本上采用的是固定唱名法,南音到现在还是这样,我们知道用首调唱名法的现代工尺谱唱名法,完善于明代,但直到今天,北方的一些民间音乐团体,如:河北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仍然是用固定唱名法。而且在传承方式上也和南音一样,学生要先学读谱(南音称之为“念嘴”,北方称之为“哼哈”)。而且只有达到“死念”的程度,才能开始学习乐器和歌唱。北方这种传统,老艺人们说从他们见到明代乐谱时,就是这样学的。

  三、中国音乐的润腔法,在《隋书•音乐志》上,或在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提“宫唱而商和”,而这也正是南音的润腔法的根本。

  四、除外来的五弦琵琶外,中国琵琶在演奏时是由向下倾斜持把,后来演变为横抱,最后演变为直抱,但,唐诗中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句,可见唐代人演奏琵琶有斜抱的,也有直抱的,但在唐代壁画、雕塑中,形象就多为斜抱,而南音至今仍保持横抱的姿态。

  ……

  以上这样的例证,还可以列举很多,但像上述的例证一样,不能据而论定南音的具体历史情况。

(作者:赵沨〔1916年-2001〕,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原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南音学会会长。全文刊于《南音名曲选》,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出版)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