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至宋以来,洞箫是曲子词(宋以后称词调)音乐的一件主要伴奏乐器,五代西蜀曲子词音乐有可能是泉州南音形成之发端。
当时西蜀盛行曲子词,《花间集》(广政三年,公元940年)即为后蜀国君孟昶的卫尉少卿赵崇祚(字宏其)所辑, ……该集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均为当时蜀地歌伎伶人演唱的曲子词选本。词作者18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大多为蜀中文人,……《花间集》的传世,标志着对温庭筠艺术风格的推崇,以及后蜀国君孟昶对词调音乐创作、演唱的追求与倡导。后世南音推崇他为“始祖”,正是折射了泉州南音的形成,与晚唐、五代曲子词及宋代词调音乐极为密切的关系,以及泉州南音与西蜀曲子词文化不可分解的历史渊源。
“曲”是泉州南音三大类别中最原始、最古远、最珍贵的一个部分。
泉州南音有“谱”、“指”、“曲”三大类。其中“曲”这一部分,是中国其它乐种均没有的一个独特类别,而且这一部分在艺术上有自身的独立性、完整性以及深厚的传承基础。今人按现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模式来划分它,将其归属为民间歌曲、或说唱音乐、或戏曲清唱等等均不合体,不能涵盖其艺术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泉州南音的“曲”是沿自晚唐、五代曲子词以及宋以来词调音乐的遗续,是存留至今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衍变过程中,南音“曲”的创作与演唱,不可能不吸收周边姐妹艺术的精华于自身,唱词语言也因生存环境地域性的变化而变异,但“曲”这一部分的艺术本质与特性,仍然存留有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类别中最光彩、最具有学术魅力的一个部分。
(作者:袁静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文刊于《两岸论弦管》,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