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研讨文章

田青论南音(摘录)



  过去,我曾经慨叹:“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民族音乐’中的绝大部分,为什么和我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其他古典艺术中所感受到的意境那么格格不入?常常,当琵琶的轮指像机关枪的子弹一样扫向无辜的听众;当二胡的弓子如‘白驹过隙’般在两根弦间奔突;当竹笛和唢呐在舞台上扬起田径场上的口号,比赛谁‘更快、更高、更强’;当我们像西洋管弦乐队一样庞大的民族乐队得意扬扬地奏起《拉克齐进行曲》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老祖宗在皱眉头:“这是我们的‘华夏正声’吗?”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听到与我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的声音。

  过去,我曾经慨叹:“音乐是时间艺术,是即现即逝、随生随灭的;看不见、抓不着、留不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什么办法呢?……直到听到了泉州南音,我才敢下这样的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佛教讲“因缘”,泉州南音能作为华夏正声流传到今天,有着特殊的原因和条件。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生存条件,从晋、唐、五代以至两宋,中原的士族、皇族因为逃避战乱,先后举族南移,最终一大部分人定居泉州。他们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也带入泉州,并逐渐流入民间,世代传衍。中国古乐中绝大部分的物质构成和形态构成,在中原大地以至大江南北,大都只埋在魏晋、五代墓葬中的砖刻石刻图像里。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活生生的唐宋音乐遗响,却大量保存在南音当中。南音中自成体系的工乂谱,南音中的横抱琵琶、尺八、拍板、筚篥、轧筝、笙等乐器,南音的演唱规制,以至一首首具体的乐曲,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作为中古音乐的历史见证。

(作者:田青,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全文刊于《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出版)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