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大事记


3

一月

《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获得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由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著的《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获得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这部《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的书,是有声的书,其中的“南音”,原称泉州弦管,它用弦乐器琵琶、二弦、三弦和管乐器洞箫伴奏,唱者执拍板打撩拍歌唱而得名。有部分曲目是只吹奏乐器不唱曲的纯器乐曲,称为“大谱”和“指谱”。这几种古老的乐器,其他地方已少见,只能从公元七世纪盛唐时的“十部乐”和敦煌壁画中找到它的记载和图像,与晚唐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师手上之物一脉相承,又好似是与泉州开元古寺大雄宝殿和戒坛上飞天乐伎手中的弦管乐器同型号的。书中刊载从老唱片录制的弦管曲140首,包含唱片、歌词资料和用于下载每首曲子的二维码。当年唱曲和奏乐的数十位男女都已成为古人,常为后来人所怀念。其作品出品距今最久的已有110年,最少的也有60年左右。

  音乐原来都是随时产生随时消逝,留不住,摸不着的,幸得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77年和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1887年先后发明了录音技术。德、美、英、法等国的留声机和唱片公司先后到上海、厦门等通商城市选录中国音乐与戏曲,弦管音乐的艺术魅力自然进入首选之列,这批珍贵的历史遗音才能幸存于黑胶木唱片中。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科技的进步,黑胶木唱片经不起人为毁坏和更先进音乐媒介的冲击,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幸存稀罕之物偶尔出现于旧书摊和古玩店之中,只为少数收藏家所留意。

  时来运转,泉州南音(弦管),2009年9月30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市是提出申报和承担保护的单位。这种用泉州地道方言传唱的老唱片,当然成为抢救的对象。经过二三年间的多方协作和努力,才有这批历史声音的回归与再现。

  人们常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在互联网+移动的时代,更是方便传播。但用古老方言传唱的音乐,无疑会给聆听者带来不便。尤其是弦管音乐,它的内涵不仅仅是音乐,而且还包含着文学(曲目歌词内涵)、戏曲(宋元南戏遗响)、语言(古汉语音韵)和民俗活动等成分,只听乐声是听不出来的。为了让今人听懂历史的声音,这部书把每首曲的曲词文字,唱片状况、故事来源和方言注释等都一一编列出来;还特地约请计算机专家研发“智能曲谱”,选点曲谱文件,曲谱随即呈现出来,再点“播放”,唱家唱到哪个字,那个字便改变颜色,听音辨字,识字知音,一目了然。此外,还特地约请三位教授、研究员各撰写一篇解读老唱片的论文,进一步阐述这批老唱片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

  我们把所有的乐曲制作成智能曲谱,然后录制成MP4文件,有需要者可用微信或QQ扫一扫书上的二维码下载。智能曲谱已上传于泉州南音记录工程网站(简称“泉州南音网”,网址:www.qznanyin.cn),可下载到电脑、平板及手机中,供随时随地聆听。以期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