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研讨文章

南音,美哉!

——写在《泉州南音专场音乐会》之前



    【编者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琵琶演奏大师刘德海先生于2004年在北京策划和主持 “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泉州南音专场音乐会”,特地为会刊撰写这篇卷首文。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经作者同意,编入《两岸论弦管》一书,于2006年9月为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今惊悉刘先生于2020年4月11日在北京仙逝,众弦友为有感于刘先生对南音挚爱之深、维护与弘扬用力之多,无不因失去这位知音人而悲痛,祈愿“刘先生一路走好!”本会在与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联合发去唁电之后,特从书中选出此文重刊于此,以资纪念。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黯;新则活,旧则败”……清末思想家严复(1853-1921)、康有为(1858--1927)等人偏激鼓吹的西方“进化论”,一直被后人奉为“绝对真理”。“五四”之后,“进化”一词渐渐被“创造”、“革命”等字眼所代替,更突出新与旧、古与今的隔绝对立。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幸推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 “推陈出新”等方针,艺术领域卓有成效。只因在只“进”不“退”的直线式单向思维的“进化”理念影响下,我们失落了很多珍贵的文化财富。

  今日商品社会出现新的文化危机。趋势是:“物竞天择”异变成“物竞商择”,“优胜劣汰”退化为“俗胜雅汰”。相当一批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濒临消亡。被喻为“活化石”的京剧、昆曲、古琴等品种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中国众多属世界级的艺术品种,难道非宿命于“商”宿命于“俗”(庸俗)才有出路?

  绵延近千年流传至今的古老乐种泉州南音,它独特的生存形态和审美方式给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南音,保持真声清唱、泉州方言和古谱古韵古乐器。

  它,避开了从原生态的民间状态走向“专业化”、“精英化”的发展套路。同时也避开了打着“现代化”旗号进行掠夺式“开发”的厄运。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尚能听到令人心动、催人泪下的文化“老母亲”的语言,在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个艺术奇迹,其中奥秘只不过五个字“不变中求变”。以指谱形式为根基,万变不离其宗。这给中国目前保护音乐遗产工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南音,以“退”求“进”、“进”“退”协调统一的保守模式,保持以群众性、地方性、自娱自乐为主流的非商业性的审美方式。故所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体系中,南音占据旁不可代的独立“声部”。它“雅”得亲切,“俗”得高尚;雅俗共赏,在“共”字上显现最感人的艺术语言。

  南音,美哉!

  透过南音那如丝如缕、如痴如醉的幽香,让人体悟到:凡流传今世之优秀乐种,都有一段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开放历史。没有祖宗的创新精神,何有今日世界之光彩。

  南音,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环境里能否存活?面对这一属于世界保护传统文化的大难题,实不敢言。

  我们这一批怀着盼求“母语”而冲动的乐府“小学生”,不求“轰动”亦不求“辉煌”,能够做的事情只不过拿着南音祖宗传下来的现成材料“搭搭积木”而已。

于京城广寒宫[2004年8月13日]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