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商品社会出现新的文化危机。……相当一批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濒临消亡。被喻为“活化石”的京剧、昆曲、古琴等品种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中国众多属世界级的艺术品种,难道非宿命于“商”宿命于“俗”(庸俗)才有出路?
绵延近千年流传至今的古老乐种泉州南音,它独特的生存形态和审美方式给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南音,保持真声清唱、泉州方言和古谱古韵古乐器。
它,避开了从原生态的民间状态走向“专业化”、“精英化”的发展套路。同时也避开了打着“现代化”旗号进行掠夺式“开发”的厄运。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尚能听到令人心动、催人泪下的文化“老母亲”的语言,在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个艺术奇迹,其中奥秘只不过五个字“不变中求变”。以指谱形式为根基,万变不离其宗。这给中国目前保护音乐遗产工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南音,以“退”求“进”、“进”“退”协调统一的保守模式,保持以群众性、地方性、自娱自乐为主流的非商业性的审美方式。故所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体系中,南音占据旁不可代的独立“声部”。它“雅”得亲切,“俗”得高尚;雅俗共赏,在“共”字上显现最感人的艺术语言。
南音,美哉!
透过南音那如丝如缕、如痴如醉的幽香,让人体悟到:凡流传今世之优秀乐种,都有一段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开放历史。没有祖宗的创新精神,何有今日世界之光彩。
南音,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环境里能否存活?面对这一属于世界保护传统文化的大难题,实不敢言。
我们这一批怀着盼求“母语”而冲动的乐府“小学生”,不求“轰动”亦不求“辉煌”,能够做的事情只不过拿着南音祖宗传下来的现成材料“搭搭积木”而已。
(作者:刘德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琵琶大师。全文刊于《两岸论弦管》,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