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管借着写传与口传,保存于当代的常民阶层,……目前所见数量相当丰富的弦管抄本,大多数皆为出现于二十世纪,具有直接的引用价值,至于历史源流的研究上,则有待较早期的刊本或抄本的发现。
《文焕堂指谱》的发现,提供了弦管学展开历史层面研究的珍贵资料,我们初次能够利用确凿的史料,对弦管的指套与谱的发展与演变进行论述。该套指谱集所抄写的谱式、使用的谱字、指法等,也让人的眼界大开。《文焕堂指谱》集在记谱法上与《升平奏指谱集》、或刘鸿沟编《闽南音乐指谱全集》的差异性,似乎显示:弦管在短短的五十年间,发生了极大的演变。2005年的5月,郑国权先生在石狮玉湖吴抱负先生家中所发现的《琵琶指法》,修正了弦管指套在1857年之后由36套发展为42套或48套的看法,或记谱法由《文焕堂指谱》的特殊样式,单线发展为目前所见通行谱式的情形。共计四册的《道光指谱》抄写于1846年,前三册共抄录指套40套,较其晚出十多年的《文焕堂指谱》仅收录指套36套,虽然在《升平奏指谱集》中也有较早期指套数为36套之说,在《道光指谱》的参照下,我们已经无法称多出的指套,为1857年之后才产生的说法。
道光指谱集的另一重要性,是为弦管记谱法发展演变提供了资料。目前个人所见的十余种弦管指谱集,所使用的音高符号、指法虽有些差异,谱式则完全相同。《文焕堂指谱》出现了独具一格的谱式让人颇为讶异,以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弦管记谱法竟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幸而《道光指谱》适时出现,透过该套指谱集,发现《升平奏指谱集》的谱式、音高符号、指法等方面,基本上与该套指谱集都相同。借着《文焕堂指谱》与《道光指谱》,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看法:弦管存在两个稍有不同的记谱法。
学术研究要以具体的材料为依据。短短数年内出现了两个已知年代最为古老的指谱集,使弦管学在曲目构成与历史演变方面的研究能够向前开展,甚可庆幸。抄写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道光指谱》,从发现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出版问世,不但善尽保存传统文化财的工作,也加速弦管学的研究脚步,除了对“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的工作热忱表示敬意,更为弦管所增添的新材料而喝采。
(作者:吕锤宽,时任台湾师大民族音乐研究所教授。全文刊于《袖珍写本道光指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