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曲词考辨

“瓜”与“絓”

——因“绊住”而“停留”,《史记》作“絓”



  菲律宾华侨吴明辉先生编的《南音锦曲续集》,有一首“步娇叠”《且喜得到》的曲文是:

  且喜得到是潮州城,城内景致都十成。伊人弹琴吹箫实好听。马牵带放慢行,别处好,潮州城。[尾声]山明水秀甚分明,三舍广南寻伊兄,不然在此游, 一去去瓜东往西环都城。

  此曲显然源自《陈三五娘》故事,出自明嘉靖刊本《荔镜记》第十六出<伯卿游马>(后部分的文词有所不同)。整首的文字没有什么特别,只是 “瓜东往西环都城”的“瓜”字值得注意。

  “瓜”字这个语音,在泉州日常生活的口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如:

  “你下班时,记得‘瓜’去超市买水果!”

  “你这次出差,有没有顺便‘瓜’去看你的老友?”

  “你这个人真是水流破布,一出门就‘瓜’东‘瓜’西,不知按时回来!”

  “这位老兄出门爱‘瓜’卡,啥时回家很难说。”

  这几个“瓜”字,一听就明白是作“短暂停留”的意思。而“水流破布”的“瓜”,更是形容某人毫无时间观念、漫不经心的状态,极为传神。

  但这个瓜字,显然是借其音代用字。常见的还有“柯”字。两者的方言音完全相同,但音同义不同。“瓜”是瓜果蔬菜的名词,如西瓜、南瓜、丝瓜等等;“柯”则是树木的一种,或草木枝茎的名称。柯字更常见的是用于姓氏。简言之,这两个字都不是动词,都不可形容人的行为。

  那么,“瓜东瓜西”该如何写,“瓜”的本字是什么呢?难道它又是有音无字的“土话”!

  寻觅多年,终于很意外地在《史记》中找到一个字:絓!

  《史记》三十二卷〈齐太公世家第二〉,有句“车絓于木而止”,译成白话文为“战车被树木绊住而停止”。其注释絓为挂。

  再查《现代汉语词典》:絓,音同挂。释义:绊住;阻碍。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借音字“瓜”的本字就是絓,音、形、义都对。如果说有什么歧异的话,“车絓于木而止”以及“绊住;阻碍”的释义,都是指某种物体的被动状态,而泉州方言的“瓜东瓜西”,则是人的主动行为。这只能说明,太史公写《史记》距今已经二千多年,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必定会有所变化。而这个“絓”字多见于古籍,却罕见于现代的书刊及媒体。幸得《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它,但所作的释义,前面加个〈书〉,指出为书面语言,而非是生活语言。《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则把“絓”编入另册,作为“正编之外酌收一部分生僻字”的“备查字”栏目。可见被视为“不规范”、非“现代”的“汉语”。殊不知“絓”字以“瓜”和“柯”的字音存活于世世代代的泉州口语中。泉州方言是古汉语的宝库,于此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