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曲词考辨

古人称女婢为“简”

——后人改为“㛠”也不当 ,应为“囝”



  《荔镜记》第三出〈花园游赏〉,五娘有一段唱:入花园,简相随。……

  第五出〈邀朋赏灯〉,林大上门邀卓二上街,卓二说:待小弟叫简仔讨槟榔食。

  第十八出〈陈三学磨镜〉,益春来请李公去磨镜,离去后,陈三问李公:李公,今即是谁厝简仔来?……

  台湾施炳华教授编著一部《陈三五娘》校注本,其中为“简”字作注:简:女婢也。俗作“㛠”。

  这个注是准确的,梨园戏的抄本,凡女婢均作“㛠”。但“㛠”字,字典无字。也许是民间艺人也认为“简”不宜作女婢的代称,于是用近音“间”字加“女”旁属性而自造的。字典有“娴”字 ,词义一指“熟练”,如技术娴熟”;二指“文雅”,与上述戏中所指的人物身份截然不同。

  简,用在这里显然是借音字。简:字典释义是“古代写字用的狭长竹片或木片。如竹简、简册、短简、书简。或与繁相对的简,如简单等。”未见用在人的代称上。个别弦管抄本还有的称女婢用“锏”字,更是音同致误。

  上述三出戏中的“简”,头一个“简相随”,即“娘简相随”,就是五娘要游赏花园,女婢益春随后。后两出的“简仔”,可以作女婢解,也可视作“孩子”。《荔镜记》中的“查某简仔”,仍是今日频繁使用的方言口语,常指“女孩子”或“女童”,但决不是指女婢 。

  那么,简的本字是什么?

  经查《现代汉语词典》,有一个字:囝〈方言〉,儿子。儿女。(普通话音同拣、茧。)

  陈章太先生在《闽语研究》一书《邵武市内的方言》一章中,采录一个“囝”(kin,男孩儿),音近“紧”。

  泉州方言对孩子的称呼,一般都叫“囝阿”。但“囝”有两个音,一叫“简阿”,一叫“紧阿”。(有时为了区别男女,则在前面分别冠上“乾埔”、“咱嫫”)。如果叫“囝阿”为“紧阿”,其音、义都与邵武方言很相似。

  由此看来,囝字音义似乎更接近简的本字。梨园戏清抄本中,偶尔也用囝作女婢的称谓。简或简仔,从年龄段来说,应指孩子或小孩子。但因为过去官家或富家所养女婢,都是来自贫苦家庭的孩子,多数是未成年的女孩,所以她们既是孩子又是女婢,于是简称为“简”(囝)。其中有种称 “随嫁简”的,即是随新娘子出嫁以供使唤的小婢,都是女孩子,写为“随嫁囝”,似乎更确切。

  如果说,简是作为僮仆的女孩,那么,梨园戏中常有的“老简”的脚色,如《王魁》中的桂英差“老㛠”上京送书,指的就是老家仆,是男性的。这又将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老简一般是上了年纪的男仆。只因为家仆、家奴的社会地位底下,即使是上了年纪,也只能视同任人差使的僮仆一样。于是才会出现这个如同“老小子 ”一样的奇特称谓—“老简”。

  《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对简、㛠,仍沿用借音字加简注,看来应以囝代替简为好。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