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留住记忆

缘系南音


南安市南音协会 黄燕红


  八月泉州,霪雨暂歇。我坐在院子的门口纳凉,抬起头便能见着对面屋顶的红瓦,骤雨初歇的水珠沿着屋檐间或滴落,裹挟着闷热的空气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单调的响声。我懒懒地斜在木椅旁,听着有一搭没一搭的水声,眼皮子愈发沉了,我竟没注意到阿爸阿妈何时在我身边坐下。阿爸拉动弦弓,二弦声雄浑悠扬,阿妈随之唱和,唱和之间,声音直达天籁,我顿时挥去缱绻睡意。恍惚间,熟悉的故事融入空灵的乐声,清丽委婉,遂是荡开了悠悠岁月。


  年少的许多事情早已蒙尘,唯有记忆中的音色依旧鲜明。自我第一次上台演唱南音至今已过去三十余载,儿时初学南音的憧憬与热爱并未褪色,而是随着年岁增长在心中积淀。不管是在异乡求学的旅途中,还是忙碌于诊室的日与夜,那生动的、婉转的乐曲总是携魂牵梦萦的泉州飞入我的心田。


  著名音乐家吕骥曾对南音发出盛赞:“幽兰生八闽,清香飘四海。妙音传绝响,情连千里外。”我初始南音源于阿公,尚记得他讲起南音时眉眼间流露的自豪,印象中,他横抱琵琶,抓着我肉乎乎的小手轻轻抚过曲颈,将南音故事娓娓道来。即使后来青丝不再,一说到南音、老人家马上又精神抖擞起来。南音拥有悠久的历史,享有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美誉。它从中原传入我的故乡福建泉州,保留了中原音乐特色,其悠扬的曲调、典雅的唱词,更是有着“古士君子遗风”。瑰宝南音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南音乐队所使用的乐器,便是中国乐史的生动写照:先秦时期的洞箫、西汉时期的笛、魏晋时期的曲项琵琶、隋唐时期的拍板、宋代的奚琴与三弦……南音在漫长的演化里表现出包容、开放的特点,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最终成为今天古朴深幽、空灵柔美的大国雅韵。


   阿公讲述的声音已渐渐远去,现在,琵琶由我抱在怀中。膝上沉甸甸的,它承载了太多的情与缘。此刻,我才深深感受到阿公的情感。我低眉信手,自弹自唱,清澈优美的旋律自指尖淌出。转轴拨弦间,古老的音韵在我的心底发出悠长的回响。那一刻,我感到千年的时光通过南音将我联结起来,它于我的意义,早已远超兴趣爱好的范畴。我想要让南音优美的旋律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这既是愿望,也是使命。


  我的故乡泉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古城熠熠生辉。南音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南音的传承,我意识到,保护南音既能传承传统文化,也能给泉州带来文化、经济的繁荣。起初南音只有民间组织的馆阁,新中国成立后,泉州政府对南音的保护和传承愈发重视,泉州南音传承被作为曲艺文化纳入党和政府组建的文艺团体中,自此,人们开始有计划地学习、传承南音。


  南音在泉州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但政府扶持有力,海内外也有一帮南音的“发烧友”,“热心人”,“传播者”。大家深刻认识到,保护传统雅乐南音、传递古典音乐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更是每个南音传承人的责任。因此,我怀着传承弘扬南音艺术的心情,牵头成立了“闽风南韵”工作室。集合一批“非遗”保护者,通过展览闽南文化实物、演绎大型活动策划等形式,将看不见的文化瑰宝呈现出来,让“非遗”贴近日常生活,从而达到培育、输出闽南文化的目的。与此同时,南音的传承不能靠“形”,而要靠“心”。泉州的南音在演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内核和精神气质,古乐背后是泉州人的音乐审美与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南音的爱好者和传承者,我知道南音声乐的传承相较器乐会相对困难些,因为南音在演变中呈现出动态化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南音声乐的唱腔、唱法、语音都会发生变异与迁移,因此南音传承离不开我国古典音乐传统的教学方式“口传心授”。如同阿公、阿爸口口传唱那样,把南音唱进新一代青少年的心中,才是南音传承的精髓。1990年至今,泉州南音有了大规模的课程设置,大量学生得以接触、学习南音。我们欣喜看到,南音进课堂,我们的非遗文化后继有人。我也希望通过“闽风南韵”工作室为广大青少年带来更多体现泉州南音之美的演唱,让更多青少年喜欢上南音。经常有年青的朋友来找我,我都是亲自传授南音,在升华中用南音的婉约典雅联系彼此的心灵,希望用真挚和热爱延续闽南传统文化,传承好这跨越千年的雅乐。


  小时候,我坐在自家小院,陶醉于阿爸阿妈咿咿呀呀的乐曲;此刻,我自己弹起琵琶演起南音,让乐声载着它飞向更遥远的地方。我深爱,我行动,我对泉州南音的未来充满了热忱与自信。愿这涤荡心灵的仙乐,能够从泉州大地上飞向更远的地方,永久地传唱下去。



    本文来源:泉州通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