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台湾《倍工四孤四对》专辑


一个月前,本会收到台北林珀姬教授寄来两箱书,名为《南管七大枝头排门头系列倍工四孤四对》,大十六开本,共28套。每套各附一文本和一硬夹5张CD光盘,刻录了十一首倍工曲和一首“煞谱”《梅花操》。由沙鹿合和艺苑资深弦管人吴素霞制作、蔡郁琳编著。从编辑、制作到印刷,都十分精致。


箱中附一份赠送有关社团和弦友的清单,当随即一一分发送达,受赠者均请转达谢意。



当今弦管界在演奏和传唱弦管曲目时,常以一撩拍(一二拍)及叠拍曲为多,三撩拍的曲目次之,而唱七撩拍的曲目则是偏少。但弦管界先贤,向来认为七撩拍的曲目是弦管音乐的曲源,是这种人类非遗古乐的精华。以当今流行的《弦管指谱大全》最早的36套及后来发展的50套,其中有一半以上皆以七撩拍的曲目开头。而本会于2019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并申报、而后获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为2021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60项列第16位的《泉州明代百首有声弦管曲》一书中,七撩拍的曲目就有近五十首。由此可见,这批七撩拍的曲目,至迟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就是流行的 “时尚锦曲”,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无名氏作品,推想应该不是明代人所作,而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经历代创作并传唱而后积淀流传下来的。而这种古代七撩拍的慢曲,国内的其他乐种已经很少见或绝迹,幸为泉州弦管保存下来。所以音乐老前辈赵沨先生早就认为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而中国音乐学家田青先生最近出版专著《中国人的音乐》,指出泉州南音(弦管)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


这种“中国最古老的音乐”,据相关部门征集初步整理、有案可稽的约有六千首左右(其中用新开发计算机软件排版印制的可在网络传输的有二千首左右)。可见它存量大,但并不是单纯的量的堆积,而其中有一部分早已编列成套或成为系列,如以【倍工】【中倍】【大倍】【小倍】等七大支头为乐源,辖下有不同的管门、不同曲牌的曲目,组成为一个庞大的有序的音乐家族。及至明清以来,更有多位先贤把曲目归类编成“指套”,视同教科书,用于教学,于是出现多种以七大支头为主的《指谱大全》。


而台湾早年与福建是一家,是同操闽南语。以泉腔闽南语为载体的弦管,便随着大批泉漳居民移居台湾,“音乐随人走”,其中的弦管人便把乡音带过去。也许为区别于“北管”而把弦管改称为南管。南管便很快落地生根,班社林立,名家辈出,世代传承。1955年,由“福建泉州城内人”“喜学琵琶与二弦”的张再兴先生,便在台北倡议组建“台北南声国乐社”;1962年又编选弦管曲目两百多首,出版了《南管名曲选集》一书,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为之题写书名,广受欢迎。1986年,台湾吕锤宽先生,在许常惠教授指导下,以泉州曾省先生带去的泉州升平奏的《弦管指谱》等多种资料,撰辑了《泉州弦管(南管)指谱丛编》一函三大册出版,贡献巨大。他在书中写道:弦管发祥于泉州,所以书名当以“泉州弦管”为正(把“南管”放在括号内),以期古乐正本归宗。1992年,荷籍英国牛津大学讲座教授龙彼得先生,在台湾出版了一部《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经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其合作,请专家翻译他的长篇论文,于1995年以其论文第一章《被遗忘的文献》连同三种明刊书影,由中国出版社出版一部中文版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2003年,又以龙先生论文五章全部中译稿连同明刊三种的书影及其点校本,出版一部《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一书。2019年,泉州地方戏曲研究会(2018年起社改会),又从《明刊三种》272首曲词中,找出一百首历代传唱至今的曲目,编成又一部弦管史上有声的书,即上述的《泉州明代百首有声弦管曲》。


回顾上述这些历程,一来为追溯【倍工】类弦管古乐的历史渊源,二来为台湾合和艺苑编辑出版的《倍工四孤四对》的曲目找到出处,以彰显其古乐世代传承的顽强生命力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为台湾弦管界老中青弦管人的热情参与,集中唱奏难度较大的倍工七撩拍古乐,奉献于社会供爱好者和研究者共享。弦友们当为其策划者和参与者的贡献加以点赞。


为了扩大《倍工四孤四对》的传播面,增强两岸弦友的交流,我们收到赠书后,随即想到除了按名单寄赠有关社团和弦友之外,还应同时把其光盘翻录制作成“声谱同步”的“智能曲谱”,编入“泉州南音网—即点即唱”专栏,用于无远弗届的传播,供更多的弦友和爱好者用手机上网(或“收藏”),以便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视谱听曲。于是便致电林珀姬教授,请她征询吴素霞女士的意见。林珀姬教授沟通后随即回复:吴素霞女士完全同意,乐见其成。


我们在编辑制作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一是原书的曲谱是手抄的,甚为工整。但个别谱字及指法符号,与通用曲谱有些差异,只好酌改。个别有疑义的,我们还电请林珀姬教授裁定。二是该书用繁体字,我们按常规改为简体字。因为繁改简,自古有之。比如本书《停针觅绣》一曲的曲词,《明刊三种》同名曲曲词的书影,仅仅上半首,就有绣、机、闺、声、尔、归、风、劳、亏、独、处、顾等12字,都是简体字。其中还有个“都”字,明代刻书人则简化得让人一时看不明白(《明刊三种〈停针觅绣〉》曲词局部书影附后供参考。“都”字在书影左3行第9字)。


《明刊三种〈停针觅绣〉》曲词局部书影




台湾《倍工四孤四对》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