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留住记忆

《明刊三种》古乐专场音乐会


今人再现400年前南音古曲


    2013年6月16日上午9时40分,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推出《明刊三种》古曲专场。

    表演前特地安排一场讲座,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郑国权讲解。据了解,今年是《明刊三种》在欧洲发现50周年,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特地挑选其中一部分曲目来演唱、演奏。

    上午10时许,《明刊三种》古曲专场音乐会正式上演。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的艺术家倾心演奏、演唱400年前的7首古曲。

    只见一个个身着古装的演员走上台,有的端坐椅上弹奏,有的站立吟唱,一时间袅袅之音萦绕整座建筑。舞台上胜似古画中走出来的女子,轻吟低唱,传出如丝如缕的仙乐。

    由于时间限制,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只从《明刊三种》中挑选7首来演唱、演奏,这七首曲是《只恐畏》、《心肝跋碎》、《你去多多》、《正更深》、《启公婆》、《金井梧桐》片段和《脱落绣弓鞋》(清唱及合唱)等。这些古曲均为明代作品,部分作品今人从未传唱过,而且有的原刊并无拍号,因此演唱的旋律是否与今人演绎的一样,还有待研究。


【考证】  《明刊三种》证明  南音古乐原叫弦管


    《明刊三种》是由三本刊载福建闽南戏曲和南音的珍贵史籍装订而成,明万历年间流传至欧洲,是至今发现流传最远、最早记录闽南戏曲、南音的读物。其中南音部分发现于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戏曲部分发现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发现者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龙彼得先生,他发现《明刊三种》后,用了数十年时间,先后到中国台湾省、东南亚,随后到泉州作田野调查,潜心研究闽南的弦管与戏曲,并于1992年用英文写完长篇论文,且自费在台湾出版《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明刊三种》的弦管曲子共272首,龙彼得先生找出当中有86首还活在当今弦管界,并经常传唱,比如众所周知的名曲《月照芙蓉》、《一纸相思》、《金井梧桐》、《为君去时》、《正更深》、《尊前告》、《冬天寒》等。

    郑国权介绍,《明刊三种》是真正的海外孤本,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它的重见天日,如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一次考古发掘中的大面积发现。

    最为关键的是,《明刊三种》证明南音古乐原来叫弦管。

    “到了明代,刊刻的曲簿叫弦管。历经清代、民国,直至1949年以前,泉州人都称之为弦管,可见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郑国权考证认为,《明刊三种》可以从曲体本身证明泉州弦管确实是千年古乐。

    事实上,《明刊三种》记载的不止是明代作品,还可追溯至晚唐、五代甚至更早。

    古籍或古诗中多有提到弦管,如汉初刘邦戚夫人的宫女说宫中“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唐代李白诗“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杜牧诗“弦管开双调,花钿坐两行”;泉州进士欧阳詹“弦管铙拍,出没花柳”。到了公元10世纪,应该是弦管音乐的黄金岁月。五代后蜀主孟昶(郎君)统治下的成都,是“弦管歌诵,盈于闾巷”。


(来源:摘自泉州网2013年6月17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