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网——留住记忆

典雅从容令人敬重

泉州风雅弦管乐社北京之行纪事


  泉州风雅弦管乐社于今年6月中旬,应北京辛庄师范学校邀请,在该校内外举办两场音乐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与赞许。

  风雅弦管乐社,纯粹是民间的同好者自愿结合近期才组成的,有“饱腹”的高龄弦管先生,有技艺精湛的南琶制作师,有多位是从小就在弦管声中成长的中青年,还有多位是乐此不疲的家庭主妇或从事其它职业的年青女子。他们也许经常在文庙附近等地自娱自乐地唱曲奏乐,为北京等地的游客所发现与赏识,所以才有一所学校乐意承担一切来往费用,邀请他们到北京去唱奏给更多的外乡人共享。

  这两场弦管音乐会,按传统的规矩安排节目,先和“指”后唱“曲”,最后宿“谱”。“指”为《行到凉亭》;“曲”计有《听门楼》《暂时弃官》《春光明媚》《满空飞》《正更深》《我哥》《特来报》《听见雁声悲》《遥望情君》《感谢公主》《出画堂》《只恐畏》;“谱” 《梅花操》。

  以上节目分别由乐社中青年和一位友情参与的专业人士分担或合作。泉州师院在读南音研究生小庄加入承担报幕与现场拍录音像。

  对于这次音乐会,当地一位黄明雨先生,以《天真的事,长大也不遗失》为题,发表了一篇观后感,特摘引如下:

    辛庄师范今天六月十六日晚上,泉州风雅斋乐社来新校区演出。第一次现场聆听南音古乐,很为这雅正之音以及乐社老师清朗的面目所感动。

    策划人兼组织者刘力老师,约我写一小段听南音的感受,我一口答应,说在三四天之内交稿。结果,一拖再拖,直至今日。我本来以为好写得很,但查阅了有关南音的资料,如此丰富,竟不知如何动笔了,因为我毕竟是音乐的门外汉。

    乐社在新校区北大厅演出前天,参加新的小学实验班的第一次家长会,和老师、家长们围坐成一个圆圈,听着大家非常朴实而真挚的表达,此起彼伏,让我想起了南音之美,以及乐社老师们的朴实和美好。

    从这一点来讲,孩子们从天而降,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讯息:我们可以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但应不失天真。全国遍地开花的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们是天真的;喜欢诲人不倦的“辛庄学堂”创办者冯钟云是天真的;说起话来唠叨个没完儿的“生生剧场”主持者张馨心是天真的;泉州城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南音乐社的乐人们,何尝又不是满怀天真的呢?

    天真,不是乱来,没有规矩。你看,幼儿园玩沙子的孩子们,玩得那么认真,那么一板一眼。风雅斋乐社的老师们一举手,一投足,是那么的自然,又是那么的讲究。

    他们脚踏金狮,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那份典雅与从容,令人不由的生起敬意,特别是在这个崇尚科技、娱乐至死的时代。

    演出的最后一个曲目是《梅花操》,属于泉州南音“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走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乐谱之一。曲子开头节奏很慢,就如寒冬时节,随着旋律音调的逐渐高涨,速度由慢渐快,节奏活泼跳跃,到了最后,竟然是春意盎然,一片欢腾。

    这种“乱”的高度和谐,在潮州古筝名曲《福德词》中也有,不过,对应《福德词》的苦中作乐,乐以忘忧,《梅花操》则像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贞固守正,磊磊落落。

    祝福立夏班的孩子、父母和老师!祝福泉州风雅斋乐社!祝福仍持有一份天真的人!

  文后还附两张照片,一为演唱舞台照。舞台上方张贴两行大字:

上行为“乐和  人和”

下行为“相聚辛庄师范  相遇南音之乐”

  另一张是乐社同仁离京之前去游圆明园,兴之所至便带着乐器上小游艇,边游边奏乐,竟然吸引岸边许多游客驻足,聆听这陌生而又美妙的丝竹之音。



  为留住此行的美好记忆,本网站特将上述现场拍摄的内容,分别将以上文图及“指”《行到凉亭》“谱”《梅花操》编入“留住记忆”栏目,“曲”则一一配上智能曲谱及图像全部放在“即点即唱”栏目中。缘于是现场摄录,音频中有些噪音、影像有些抖动,以及其它不太周全之处(如承办方托人制作的横幅“侯”字之误),也在所难免。念及音乐是随风而散的,有幸能把它记录下来,便是可贵的,而更宝贵的是“天然去雕饰”,供不在现场的人也有现场感,可以更方便地细细品赏。当今又能留在网站中,则可更大限度地提供这种方便。


泉州风雅弦管乐社—《行到凉亭》


泉州风雅弦管乐社—《梅花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