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管先贤的口传心授


        ——丁世彬先生的《阿娘差遣》


  弦管古乐的世代传承,过去传统的方法是由弦管先生的“口传心授”,即为师者的先把曲词逐字逐句朗读一遍(俗称“念嘴”),然后再自弹自唱,接着由学生跟着唱。这种传授方法,在录音录像技术发明之前,都是转瞬即逝,谁也留不住的。1980年代,台湾一位周先生带着录音机,特地来到泉州市区找了弦管先生苏彦芳,约他到宾馆,先后唱念一批曲目,当场录音,带回台湾。过后几年,笔者访问彦芳先生,只见他在“破四旧”时埋于地下逃过一刼的手抄曲簿,至于当年的“录音”,他不可能有“存底”,而且因受过批评还有些惴惴不安。又过了几年,他因病去世,此事也就淡出。转眼又过多年,台湾弦管学者林珀姬教授来参加泉州南音大会唱,在交流中,我们偶然谈及难以寻觅周先生当年录去的资料,她竟说有可能保存几首在电脑中,令人喜出望外。她回去后,随即传来彦芳先生唱念的《冷房中》《记当初》《心头乱焦焦》三首的音频。为了留住记忆,也为了共享,我们已先后配上“智能曲谱”,上传于“泉州南音网”〔即点即唱〕栏目中。

  这种先人“口传心授”的鲜活事例,近来又发现一例:弦管名师丁世彬先生(1948~2013),生前曾到台湾传授,其录音资料曾收存于台湾的图书馆,供人欣赏及下载。日前,弦友黄东汉从友人处转录一首源自该图书馆的丁世彬的《阿娘差遣》,经转输给笔者,打开一听,念、唱音质颇佳,其风格与彦芳先生几乎完全相同,可见这是弦管界一脉相承的传授方法,遂制作为“智能曲谱”,传上泉州南音网,以资缅怀先人对传承弦管古乐的贡献,并供爱好者共享。


阿娘差遣



  这首倍思管长潮阳春三撩拍的名曲《阿娘差遣》,泉州南音网中现在只有杨翠娥所唱的一首(据传当年还有丁世彬吹奏洞箫伴奏)。这首曲的曲词编在《泉州弦管曲词总汇》,笔者对曲词中那个陌生的“含晖轩”作了“【简注】③含晖轩:这一名称,仅见于文言小说《荔镜传》,而非戏文。”缘于《荔镜记》等一系列古刊本及后来的口述本中都无“含晖轩”这个场所。明代有文言小说《荔镜传》(又名《奇逢集》)又有方言白话的《荔镜记》,取材故事大同小异,但谁先谁后尚无定论。但可确定无疑的,是明代弦管界取材用于编曲的,显然是取文言小说《荔镜传》,而不是戏曲,因为戏文中从来不见“含晖轩”,更无此三撩拍的名曲《阿娘差遣》。


  附录:文言小说《荔镜传》(又名《奇逢集》)之一小段:


秋八月望夜卿私琚


    是夜更阑人静。卿潜出含辉轩。见海棠弄影。却疑人行者。久之乃返。自燕科堂。过寂闺亭。始得去路。琚于窓外顾影。亦以疑似为真者数次。乃见卿至。不胜喜幸。乃迎曰。我君来也。卿未及对。琚曰。君似惧乎。此乃蓬莱深处。人跡所罕到者也。卿色定。因执手曰。平日倚重一春。今夜何不呼与来。卿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也。且此亦可鼎足而立乎。琚曰。岂为此也。来亦可当一冰人耳。卿指窗月色曰。赖有此老。天下一大冰人也。时明月正圆。精华如昼。遗光满室。人影昭然。卿曰。娘子百般娇媚。光影袭人。正所谓仙姬出洞。舞弄霓裳者也。我何幸得至些。琚曰。我君气象万千。迥出人表。虽丰采如贾少年。奇才如黄叔度。皆当北面君矣。妾犹弱草腐干。久在穷崖幽谷。何幸借阳春一吹嘘也。卿挽琚就枕。……